特别是先行示范5周年来,深圳多措并举推动稳经济稳增长,出台了多项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推动成立由书记、市长双牵头的全市经济运行调度工作领导小组;建立“1+1+10+N”调度工作体系;制定“惠企16条”“稳增长66条”“六稳六保54条”;推出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十大行动……
深圳突出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跃上更高台阶。
从2019-2023年,深圳GDP年均增长5.1%,增速高于其他一线城市。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由2019年7355.6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9921.7亿元,年均增长7.8%,高于全国(4.0%)、全省(3.3%)。
深圳把创新刻在城市发展的基因里。
深圳以新质生产力为强引擎,经济发展向“新”而行。
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深圳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45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019年的37.7%提升至41.9%,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76.3%。
深圳持续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创新动能更加强劲。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取得新进展。
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建设提速。
深圳用一系列新思路、新打法、新举措重构己身,举旗定向,再赴新程,不断巩固和拓展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来了就是深圳人”
44岁的深圳,依旧是一片
激情燃烧、充满机会的
创业就业热土
吸引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
在深圳造梦、追梦、圆梦
图源:IC photo
目前,深圳全市各类人才超679万人、高层次人才2.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越来越多人才汇聚深圳这座“让人圆梦的城市”。
相关机构发布的《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显示,深圳是最吸引“95后”的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位居全国第一。报告指出:深圳拥有低于北京和上海的落户门槛,叠加创新的产业结构,提供较多工作岗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就业。
2023年深圳全市就业人口达1255.9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9.66万人。
2024年开年以来,深圳全市及各区已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00场以上,提供岗位数25.3万个次。
深圳将力争今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8.5万人,新增就业岗位不少于3万个。
图源:IC photo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最好的“梧桐树”、最强的“吸铁石”,是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作为国家首批六个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深圳迭代推出了营商环境1.0至7.0系列改革政策,从先行先试到全面落地,改革举措在全市“遍地开花”,吸引了一大批优质的企业在深圳落户发展。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深圳商事主体总数达429.06万户,同比增长5.86%。
全市新登记“20+8”产业集群企业数量稳中有升,同比增速明显。
截至6月底,个体工商户有168.31万户,同比增长7.76%。
这里汇聚了平安、华为、腾讯、比亚迪、招商、万科等世界500强企业,还吸引了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
近年来,深圳以全城之力,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用制度留人、用待遇留人、用事业留人、用情感留人;对企业,深圳全周期做好服务,全要素做好保障,全方位提升能力,让人才在深圳如鱼得水。深圳让每一位奋斗者的身心都能拥有“可安之处”,有梦可追、希望相随。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在深圳,民生方面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
“病有良医”“住有宜居”
等问题被认真对待
幼有善育,事关每个家庭与城市的未来,深圳以普惠优质为导向,全方位推进幼有善育,科学呵护“最柔软的群体”。
截至6月底,全市托育服务机构已逾1000家,总托位数超5万个。
深圳共有家庭发展服务中心554个,有121个初步具备改造成托育服务点的潜力。
在基础教育方面,深圳大力推进学位建设。
近4年来,全市新增基础教育学位64.4万个,超“十二五”“十三五”总和。
2024年,深圳计划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7万座,新增学位数量和增速均居全国首位。
公办中小学教育集团化发展迅速,2023年总量达71个,今年将新增15个,扩大优质办学资源覆盖面。
深圳高等教育同样发展迅猛。
6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4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
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项目效果图
医疗是民生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病有良医”是新时代民生幸福的必然追求。近年来,深圳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建设“多点开花”,特别是瞄准儿科、口腔、眼科等短缺的专科,加快“补短板”——深圳大学直属口腔医院、市第二眼科医院、市中医院针灸推拿分院、龙华区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开工;建成市第二儿童医院、市中医院光明院区等一批重大项目。
仅2023年,深圳共新增床位5500张,床位总数达到7万张,每千人的床位数超过4张。
2023年,深圳新增社康机构45家,社康机构总数达到926家。
新增全科医生1629名,总数超1万名,每万人的全科医生数超过6名。
在住房领域,深圳正致力于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努力让每一位市民都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居住环境。这座城市里,“住有宜居”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最新的购房政策中提到,非深圳户籍居民家庭及成年单身人士限购1套住房,并需提供连续1年的社保或纳税证明。对于有两个及以上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则可以在特定区域内再购买1套住房。此外,深圳还调整了企事业单位购买商品住房的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指定区域内购房,以解决员工的住房需求。
深圳的住房民生保障不仅关注住房的数量,更注重其质量和服务配套。无论是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还是城中村改造,都在努力实现“住得进、住得好”的目标。
翻开深圳近五年发展成绩单,九大类民生投入达1.6万亿元,占财政支出近七成……这样的数据背后是市民群众沉甸甸的获得感,折射出深圳的底色和民生温度。
一半山水一半城
一面是野趣横生的大自然
一面是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
在深圳这片
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汇聚了山、海、林、
田、河、草、湿等全自然要素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
如何平衡好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保护?
深圳,给出了自己的探索答案
2022年,深圳印发《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打造“一脊一带二十廊”的全市魅力生态骨架,形成蓝绿廊道织网的公园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建设“山海连城”的公园城市。深圳拥有丰富的山海资源,全面实施“山海连城”计划,构建“鹏城万里”多层次户外步道体系,打造山海一体、品质一流的户外天堂。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截至2023年底,全市公园数量达1290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3.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69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绿道总里程达3406公里。
2024年1月,深圳初步贯通了鲲鹏径、凤凰径、翠微径、阳台山环线、马峦山环线和三水线的“三径三线”远足径体系,约420公里,市民可以在深圳全境体验徒步山林、漫行郊野的乐趣。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湿地资源丰富,在保持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对红树林生态的保护也走在全国前列。2023年9月,经《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全体会议通过,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据规划,深圳将高质量推进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高标准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力争2035年前全市湿地保护率达50%,建成“国际湿地城市”。
红树林水岸白鹭戏水、欧亚水獭频繁现身、华侨城湿地豹猫潜行……在深圳得天独厚的山海格局中,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动植物等自然资源。
在深圳,每年约有10万只候鸟在此越冬,鸟类种数约占全国的1/4。截至2023年底,深圳已记录陆生原生脊椎动物651种,野生维管植物2218种,拥有国家级保护动植物161种。
从“公园城市”“山海连城”到“国际湿地城市”,深圳的生态野心正在一步步实现。
今天是深圳经济特区44岁生日
让我们一起
祝深圳生日快乐
来评论区留下你对深圳的祝福
说说你爱深圳的原因吧
来源:深圳新闻网
总统筹:胡文、肖刚
策划:叶青 施冰冰 AI绘图:邱伟斌 乐玉婷
编辑:刘嘉泳
校审:施冰冰、马丹、叶青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