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人,本身活下来就不容易了。从小到大,无论他们是富有还是平凡,结局都得退出世俗的漩涡 ------ 退出一切“公职,一切拥有过的那份荣耀、那份坎坷、那份做人所能饱尝的甜酸苦辣;人人都必须再推开另一扇从未踏足全新“世界”的大门,与一群老人同行。无论你愿意也好,无奈也好,你终于来“报到“了。这,就宣告你“养老“开始了,可谓回到一生难得的清闲。
开始了。头几年精神头还在,觉得也没啥,该干嘛干嘛,一时觉得养老如此般的轻松。再过几年后,每个老人开始遇到人生最大的尴尬。。。。。。
比如说,70出头老人家境大多处在“独生子女”的那个年代过来的;因为,孩子只身在外谋职,又料理自己的小家庭,在家老两口只得相依为命。孩子也是能有空时“回家看看”。要是单身老人,孤独感无不伴随左右,年纪渐渐老去,再得个老年基础病什么的,思念亲人的思绪逐日沉重。如果家境贫困,更是可想而知了。这,属于 “老三届”年代的老人们。
比如说,近几年相继退休的老人们。其中,是国企或事业单位属于“离休”待遇的,他们养老基本“无忧”。逢年过节一直重复的“上级慰问”所送的节日生活物资,也有几分精神上的慰籍;发生病痛,会有专医专治,直到终结时,或者还有一个体面的“追悼会”。
比如说,社会上大多数平凡家景的老人,以往是企业 “职工”的,退休了基本是人“老”茶凉,面对人数众多,年年在扩大的退休大军,企业只得保持沉默;生活所在的“社区”,除催促按时缴小区管理费,水电费外,一切自理。要生活在一二线城市,或经济比较比较富裕的县城,随着起伏不定的物价,老人们只能“各自为战”。
又比如说,为数不多生活在山乡僻壤的老人们,无助的景象会历历在目。虽然,政府在加大这方面养老的措施 ,如何持久下去,却实是任重道远。
是呀,我们这么大体量的国度,遇到一个“断层”老年时段,不用说各个家庭,就是整个社会,也是应接不暇。为国分忧,就成了我们整个民族应该承担的责任。
更有一出别样的经济暗流四处涌动,给清淡的度日的老人们“雪上加霜”。一些企业、集聚一些“专家”,混编成打起“老人经济”的“关怀”牌,那些“保健品”种种,“养生用品”种种,“养老保险”种种,“养生食品”种种,无不一咕噜涌向老人家的钱袋子;喊起“尽孝心“的口号,将“老人经济“转嫁到老人的孩子们身上……。
真的,养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似有写不尽的“电视连续剧”,一部丰富多彩的暮年人生的“后记”。
话说回来了,我进入“江山文学”也才是60余,今天,就快76了。从52岁那年{2000年1月},患脑梗塞中风,左身肢体偏瘫痪,生存至今;我亲身感受到养老生活的不同阶段的处境 ,逐渐发现老人养老还是焕发出耀眼的一个“光”点:凡是舒坦过着属于自个养老日子的老人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用心选择、筑造一个适合自身“个性”的“舒适圈”。几乎每个老人用逐年体验,摒弃了种种不合理,不顺畅的节奏,以“优胜略汰”法则,逐步形成了真正能开心每一天的新轨迹,这个“轨迹”是每个老人的“养老”专利,不可复制。
我发现:来自农村的老人们,有的就喜爱、眷恋着乡村生活的鸟语花香,没有跟随进城与孩子 们“团聚”,而是继续留在美丽乡村那片祖业的水土中,继续滋养逐年老去的“命”根。
我发现:来自“职工队伍”的退休老人们,有的就一直不舍的过去几十年一起奋斗的“哥们们”、“姐妹们”,一直居住在“职工楼”的那套老房子;因为,那里回响着那些年的欢歌笑语,平等互助的生活;现在,还可以继续着。
我发现:来自城里事业单位的退休老人们,更是一群“欢快的老人”,有饮食无忧的“老人食堂”,有年度“体检”的关怀,有健康无忧的“社康”医疗服务;腿脚利索的可以展示“广场舞”的风采,参与“老人旅游团”,放飞夕阳。
我发现:出自“工匠”一群老人们,还会一直默默的“传、帮、带”,将独门技艺交到一群爱徒手中,老骥伏枥呀。
我还发现:出自技术行业的退休“专家”们,不少的对手中的专业技术更多的不舍,在体能支撑的住的时间了,将手中的技能,服务于人民。
是呀,这是多么美丽一道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社会里,响亮地唱起养老新生活的一曲赞歌,是世界的老年社会的典范,一股充满人性的清流。
还是那句老话:“理解万岁”吧。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人民具有的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精神。我们的“养老事业”永远在进行时!让现在“养老”的生活,医疗福利比较丰盛的待遇,普及所有的城乡,让后来的老年的“接班人群”都能过上越来越富足的“养老”生活。
我赞同这句话:美好生活建于习惯的漂泊,心安定处便是归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