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美学心得(第二百五十九集) 罗国正 (2024年3月) 3109、 我对严复的研究 罗国正 (2024年3月于广州) 严复在中国的影响可谓大矣!他是在中国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迅速登上历史舞台的著名新派人物,传奇的一生和他的思想观点,非常值得人们研究、深思、借鉴。下面首先介绍他的简历: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汉族,出生于中医世家,是福建侯官县(今福州)盖山镇阳歧村人,是近代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 严复七岁读私塾,九岁时,他父亲把他送回老家,转入学问渊博、擅长诗赋的五叔严厚甫私塾就读。十一岁,他父亲又聘请闽中宿儒黄少岩教子,严复的国文水平迅速提升。1866年,他父亲不幸去世,家境贫困,严复只能中途辍学,放弃走科举的道路。第二年,严复以第一名考入免交膳宿费,每月还有四个银元发的福州船政学堂。这样,既可帮补家用,又可学习知识。当时的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的女婿)在福州马尾创办此学堂,并对外招生。在此学堂五年间,他学习了不少的自然科学知识和驾驶技术,已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人才,他的思想进入了新的世界。1877年,严复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在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1879年回国任教于福州船政学堂,后调到天津任北洋水师总教习。在任期间,虽受李鸿章器重,但他与李鸿章政见不同,没有将他提拔为高官,以至他常抱怨“仕途不顺”。还有重要原因之一是,当时官场的主流评判标准是通过科举为正统的学而优则仕的途径,才易升官。就这样,把国家最优秀的人才搁在不上不下的位置上了。其中第一个重要原因是,李鸿章要收他当弟子,他拒绝了;第二个原因是他与李鸿章其中一个重要的政见不同,在对日本战争的理解上,李鸿章实行的是被日本打败后,就议和赔款,而严复则认为,日本与我国的战争,日本的战争动员已到极限,中国只要坚持与日本打到底,中国潜力巨大,日本坚持不能长久,中国运用持久战的策略,日本必败。后来,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严复的判断是正确的。第三个原因是:李鸿章是政治家,严复是思想家,两者之间的观念有很大的差异。这些都导致严复舍李投张。但张之洞看了他在《直报》上发表的评论时政后大怒,二人关系也破裂。他对封疆大吏的态度都这样,对同僚下属就更无禁忌,平时喜欢议论时政、发牢骚,讥讽当权者,是典型的“愤青”,但官场不需要这样的“愤青”进入自己的核心圈。直到1910年,严复已56岁,梁敦彦等奉旨考察各省优异的留学生时,他被授予“文科进士”,这时候,对他已没有太大意义了。 严复从四十岁到五十岁这期间,深入研究西方的著作,尤其是甲午战败,严复感悟到战败不只是军事上的落后,还有政治、经济、社会,以至人们的思想等诸多方面都陈旧,中国必师法先进,才可走出困境。为此他发表了系列的文章,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四篇:《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围绕中西对比,探讨中国积弱的原因,提倡政治改革,开启民智。他从事大量的翻译工作,他翻译的《天演论》(他不是按赫胥黎的原文照搬,而是加入了不少自己的见解,严格说不是“翻译”,而是“译著”),这书一面世,如惊雷划破近代人们思想的夜空,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民气为之一变,有识之士争相阅读,尤其在当时的进步青年中反应强烈。这书的中心思想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胡适看后,也把自己胡洪骍的名字,改为“适”,字“适之”。鲁迅对此书也着迷,并说:“一有闲空,就照例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可想而知,这译著对很多中国的杰出人物的影响。这书一出,就使严复名声大振,奠定了他的“江湖”地位。严复还翻译了大量的著作,如:亚当•斯密的《原富》(今译:《国富论》),约翰•穆勒的《群已权界论》(今译:《论自由》),孟德斯鸠的《法意》(今译:《论法的精神》),赫伯特•斯宾塞的《群学肄言》(今译:《社会学研究》),爱德华•甄克斯的《社会通诠》(今译:《政治史》),约翰•穆勒的《穆勒名学》(今译:《逻辑学体系》),耶方斯的《名学浅说》等,为了吸引当时的知识阶层和精英们阅读,他用娴熟优美的文言译出(因为当时白话文还未普及和被很多人接受)。事实证明效果很好(因为他的文言文功底很好,加上他也喜欢文言文,当然,历史证明,这已不合社会发展的潮流,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可知,严复思想具有保守的一面)。严复除通过出版、连载他的文章和译文,甚至直接参与办报刊来实现他的目标,例如,他先后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等,鼓吹变法维新,提倡“新学”。1896年,他44岁,赞助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原强》、《辟韩》等文在此报再次发表。46岁的他与王修植、夏曾佑等创办《国闻报》,该报大量社论是他写的,还发表《论中国教化之退》、《道学外传》等文,在《外交报》上发表《致〈外交报〉主人书》、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与梁任公论所译〈原富〉书》等等。他赢得了“精通西学第一人”、“翻译泰斗”、“人间盗火者”等美誉。 作为教育家的严复,他的经历也是非常丰富、非比寻常的。自从他15岁进入船政学堂(相当现在的中专学校)后,就为走上教育事业道路打下了基础,他在这学堂学习了英文、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天文、航海术等。这显然与传统的科举课程不同,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新知识,需要一大批全新的人才。25岁,他被派到英国留学。27岁学成归国,任教于马江船政学堂。28岁,李鸿章将他调到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37岁时,李鸿章委任他为北洋水师学堂会办。38岁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44岁奉李鸿章命办“俄文馆”,任总办。协助张元济在京办“通艺学堂”,提倡西学,培植维新人才。46岁时,光绪召见他,询问变法方面的意见。这年,他在北京通艺学堂演讲“西学门径功用”。1900年6月,他离津赴沪,结束了北洋水师学堂总办的职务,这年他48岁,7月他在上海“名学会”讲演名学(逻辑学)。53岁,他在伦敦会见孙中山,严复主张渐进式改良,孙中山认为这样太慢,主张革命。这年,他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大学,并在上海青年会演讲《政治讲义》。1906年,他54岁,任上海复旦公学第二任校长,不久辞职。同年,他被安徽巡抚恩铭聘为安徽高等学堂监督(校长),55岁离开安徽高等学堂。1908年9至11月,56岁的他专门为女学生吕碧城讲解《名学浅说》,这年他被学部尚书荣庆聘为审定名词馆总纂。57岁,他受赐文科进士。59岁,清廷特授他为海军第一等参谋官。1912年5月,60岁的他被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自兼文科学长(他在天津工作时,已与袁世凯有交往,他认为袁世凯可以救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同年8月,负责翻译外国海军图籍,9月中旬,被袁世凯聘为总统府顾问(法律外交顾问),10月底,辞去北大校长职。1913年,61岁的他领衔成立孔教会,在中央教育会演说《读经当积极提倡》。1914年5月,62岁的他译卫西琴《中国教育议》,刊登于《庸言》第25、26期。12月,海军部设海军编史处,他被聘为总纂,负责编辑海军实纪。1915年他63岁,被袁世凯指令为中华民国宪法起草委员之一,……。总之,严复一生直接或间接对教育事业的事迹非常之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人们可以从以上的简约介绍中知道,严复是影响非常之大的教育家。 作为近代思想家严复,他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他的影响是广泛、深远的,下面首先介绍一下他的主要美学观点: 1、“文之美者,莫若司马迁、韩愈”。学术之盛莫若“战国、隋唐”。翻译“宜用之体,舍二代其又谁属焉”。 2、他主张广泛介绍西方的哲学、社会学说和有关的学术,“文化革命”所求在理想和学术的繁荣,非在文辞。字句体“复何革命之有”?“若徒为近俗之辞,以取便市井乡僻之不学,此于文界乃所谓凌迟,非革命也。” 3、认为后人看不懂古文翻译,过在读者,而译者不应受责。他轻视白话文、近体文,反对佛经所创造接近口语的文体。 4、对翻译的文章,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三个审美标准。“信”即准确表达原意,“达”即文理通达。“雅”即渊雅精理微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5、“诗之于人,若草木之花英,若鸟兽之鸣啸,发于自然,达于至深,而莫能自己。”表达鲜明个性。 6、“文章一小技,旧戒丧志玩。泯泯尘俗中,技是聊自浣。”譬彼万斛泉,洄洑生微澜。奔雷惊电馀,往往造平淡。 7、“每怀古作者,令我出背汗,光影随世开,不必唐宋判,大抵论诗功,天人各分半。诗中常有人,对卷若可唤,捻花示微旨,悟者一笑粲。举俗爱许浑,吾已思熟烂。” 8、“试看经史,至唐宋以来,立言大家,其用字行文,皆以峻法平淡为贵,平平一言,竭一生精力难副者有之矣。此乃诗文极密之旨。” 9、“如法国革命军之起也,自由之说最哗,歌力芝者,英之名士,为诗大赞之,有谓平生见空中白云,舒卷自如,辄心乐之,以为自由之极致,是以今见法国革命,民去烦苛,其感情与之相若。夫国之政法与天之风云,岂可同一现法?然此是诗家赏会之事,不可以常理相绳,则置之不论可矣。乃腊斯金丁者,亦英之名宿也,独超驳之,彼谓白云舒卷,看似自由,其实不尔,有地吸力光热诸例,当其舒卷变天,实皆公例之行,为所管摄,不得丝毫妄动等语,此其说锐精矣。”“诗贵兴象,论者不宜固执如此。所谓不以辞害意也。” ………。 严复的审美思想,很明显地深受童年、青少年时期准备走科举道路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尊重和对文言文的热爱上。由此证明一条重要的道理:人生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标准,人的早年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严复的审美思想很重要的方面,还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他翻译了大量的西方重要著作,游历过欧洲多国,这些都扎根在他脑海里,形成他的审美观念的重要部分,主要反映在他与翻译相关的文稿和言论中他希望中国能注入新内容、提供新的思想武器。严复的书籍、文章、言论和后来的历史进程,实证了这样的原理:一个主体要强大,须自身积极自觉地激发正能量,同时又要努力吸收外在的正能量。当一个主体处在沉睡或迷茫的状态时,须要有效的客体刺激才能清醒过来。严复对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审美,是有较强追求的。如他推崇司马迁、韩愈的文字美,推崇战国、隋唐的学术、唐诗宋词等,认为这些文辞已达到顶峰,对它们的赞美常溢于言表。他轻视白话文、近体文、佛经中接近口语的文体,而特别重视文言文(基本风格是用桐城派古文),还认为读不懂用古文翻译的文章,过在读者,译者不应有责。他提出的“信、达、雅”三大审美标准,影响深远,至今还是翻译界被很多人所遵循。在诗歌方面,他主张诗人要真情实感写诗,能使读者得到独特的审美感受,诗人应通过奔雷惊电、万斛泉涌的经历后,归于“平淡”作为审美标准,以捻花示微旨,使悟者粲然一笑。他认为诗贵兴象,不应以常理相绳,要重视人们审美的个别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的有机统一的现象和规律,要明白到诗歌有自身的审美特征和形象思维巧妙表达的运用。 严复是一个知识、经验多方面综合的复合型的杰出人物,他的思想丰富博大,现择其重点介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对严复刺激很大,作为爱国者、精通西学中国第一人、文明的盗火者、维新派思想家、教育家、一代宗师的他,认为必须翻译大量的西方重要著作,作为救亡图存的精神武器,因此他花了很大的精力、时间进行翻译、或译著文章、著作,并在中国大量地出版发行,赢得了很多读者,这些都一代又一代地影响了中国无数的杰出人物。他接受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思想,他认为这规律不只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但人不能任天而治,要贵以持天,为致所宜,实现合群得种。用此理念去鼓民力、开民智、立新民德,以求变法图强,同时提出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促使国人克己为群、爱国。在方法论上,他主张通过教育,以实现国家君主立宪的制度,要运用逻辑学的归纳和演绎(他更重视归纳)两种重要手段来建立起我国的科学,他认为《天演论》与《周易》是相通的,他还想通过《中庸》的理念与《天演论》进行调和,他和他那代不少人物,试图以西学格义先秦诸子百家思想。 第二、严复的教育思想是以教育为已任,以“教育救国”为核心展开的,是从治疗愚昧的教育、文化、宣传工作做起。他曾对孙中山说:“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在国家、民族处在危亡关头,他希望通过教育改革,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他认为,传统的科举制度有三大弊端:“锢心智、坏心术和滋游手”,培养出大都自私自利、贪污、腐败的官员。他提出了“体育、智育、德育”的三育思想进行教育,同时要从国学中激发人们在人格上具有“忠、孝、节、义”的爱国精神,让学生更多掌握科学知识、方法;他较着力地介绍了西方的逻辑学,提倡大力发展实业教育。他主张教育要分阶段培养,分设小学堂、中学堂 和大学堂。小学堂以国学为主,浅学一些自然科学,中学堂则洋务功课居十之七,中文功课居十之三,大学堂分高等学堂和专门诸学,高等学堂毕业后,入专学堂研修。他还大力提倡女子教育,认为男女应平等,妇女要解放。 人们可以从严复的教育思想中,看到中国从封建落后、愚昧、受到外国欺凌、掠夺的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坚实步伐,这是历史进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 第三、严复的美学思想(前面已有表述,略) 第四、严复对国际关系、外交及海权认识的判断、思路、思想有很多闪光点,反映出他高瞻远瞩的见解。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在中日甲午海战后,严复出版了他的译著《天演论》,使民族意识得到启蒙,1896年他发表了“拟上皇帝书”,对国际形势和中国所面临的风险做了详实的分析。1896年,他对欧洲进行了非常到位的研究,预见未来英德等国会爆发大规模冲突。1906年,他发表的“一千九百五年大事记”里,他准确预言了八年后才爆发的由两大阵营对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提前洞见俄帝国在日俄战争中失利后,将引发革命风暴。1913年,他担任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在“一战”爆发后,为袁世凯翻译及整理当时的各国报刊上关于此战的报道、评论。人类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国际法体系,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在十七世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后形成的,严复力劝中国加入协约国阵营,他说:“加入后,一切国际问题,皆可以恳亲之情以求速结”,“届时海牙将必有最大之和会”“加入协商,即预会发言,乃是当然权利”,而“孤立者势必屏诸国群之外,以静待胜家之处分,坐客阶囚,荣辱利害,相去远矣”。1917年,他已有现代国家保护侨民的意识,他说:“政府固以保护人民为天职,华民走海外,多在外国之船,以和平营业受攻,万无坐视无言之理,凡此皆颠扑不破加入之理由也。”1895年,他提出了与“有义之国”结盟的国际战略。1917年2月至5月间,虽然他已远离了政坛,但他还在北京《公言报》上以“地雷”的笔名,连续发表十多篇论欧战的时评,其中重要的观点是:如果中国在两大阵营间保持中立,将是“外交将至一无所得,两不讨好”,促使北洋政府做出参战的决定。他主张“一切要以实事为衡”、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外交原则。严复还是个海军专家,他在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留学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回国后又长期从事与海有关的工作,他是我国最早接触和传播马汉《海权论》的人,他除了翻译这书外,还草拟筹办海军奏稿,在阐述这方面的主张中,留下名句:“必有海权,乃安国势”。他的海权思想主要内容是:首先是海权关系到国家贫富强弱和国际地位的高低;二,不缔造海权,陆权也只能随之丧失;三,中国应在日本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海域建立起制海权,规复海军,实行海上交通控制,拒敌于海洋国土之外。他的这些思想已体现出由传统的消极海防向着上升到国家、国际、战略层面的近代积极海权的转变。 第五、严复的遗嘱,虽然是短短文字,思想内涵非常博大丰富,体现出他的家国情怀、人生的感悟和智慧,引起很多人关注,尤其是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1921年10月3日,已是67岁的严复病重,写下此遗嘱,24天后,他于福州郎官巷16号家中与世长辞。遗嘱核心内容共六条: 1、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 2、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 3、须勤于所业,知光阴时日机会之不复更来。 4、须勤思,而加条理。 5、须学问,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 6、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毋造孽。 这遗嘱,在今天细细读来,认真思考,确实受益不浅,能给人生很多方面的启示。 在风雷激荡的世界里,严复的一生象一场雄浑悲壮的交响乐,在急速变换的节奏内,不同的乐章,出现不同的重要人物,组成每个音符的内涵,满载着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关键元素。在多次鬼推神猜般的变换节奏中,这乐章都巧妙地呼应着世界大潮的阵阵浪涛声。这是一首从封建、落后、遍体鳞伤的国家走向近现代化社会的雄壮的交响乐,唤醒了国人,吹响了新时代的进军号,在中华大地久久地回响,虽然,严复的一生达不到完美,但瑕不掩瑜,人们应从总体把握去评价他。他的功绩得到了历史性的肯定,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影响了不少伟人和一大批杰出人物。他的一生,有很多东西值得人们去学习、研究,从中感悟、总结、归纳、推演、提炼出带规律性、原理性、学理性的华章和强大的正能量。我由衷地感叹:严复,不愧是有伟大灵魂的人,对中国有伟大贡献的人! (待续) (责任编辑:詹邓 严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