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搜索 高级搜索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1439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给超时加班划出法律的“红线”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21-8-27 18: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o# _6 `; e) c$ g
0 n7 W: Q( s0 V0 A! t+ v- ]1 r

' u& e6 e7 _) u; [, V! P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行业、企业超时加班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k) t0 `" A- q

, g3 T1 x; @2 N# I+ ^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第二批超时加班典型案例,提示用人单位注意违法行为风险,促进依法规范用工。
& f; [# b2 X% x! K* s5 u1 V
0 S; H9 L& x3 a. i+ W) a. W  我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如果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如果因为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 G5 e) {% [% d6 k# ~! d) Q+ x7 r$ X0 y- Y
  遗憾的是,即便法律有明确规定,超时加班的现象在现实中仍屡有发生。面对用人单位不合理的超时加班要求,很多劳动者不得不忍气吞声。调研发现,导致劳动者如此被动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举证能力、时间成本、仲裁诉讼负担等等。3 b" _% v7 G9 f8 q5 }0 L

) ~7 Z& h8 v' E7 ?0 U# W  在这个意义上,两部门联合发布的10个超时加班典型案例,就为劳动者依法维权和用人单位依法用工提供了明确指引。比如典型案例(一)关注的“劳动者拒绝违法超时加班安排,用人单位能否解除劳动合同”的问题,就是现实中常见的劳动纠纷。对此,我国法律对延长工作时间的上限有明文规定。《劳动合同法》也明确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无效。用人单位私自制定的超时加班“土政策”,在法律上均应认定为无效。动辄以此来威胁解除劳动合同,则是“错公穿了错婆鞋——错上加错”。
) W! l& x# y6 g8 ?1 G  K$ I
% B" Y4 q6 e$ Z* }; [0 h+ A  还有些企业偷奸耍滑,事先要求员工签署所谓的“奋斗者计划”,书面同意“放弃加班费”。一旦双方对簿公堂,用人单位自持有“白纸黑字”,摆出一副有恃无恐的面孔。事实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都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加班费的责任。约定放弃加班费的协议免除了用人单位的法定责任,排除了劳动者权利,在法律上显失公平,也应认定无效。这也是典型案例(二)所讨论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放弃加班费协议,能否主张加班费”的问题。 崇尚奋斗无可厚非,但不能成为用人单位规避法定责任的挡箭牌。谋求企业发展、塑造企业文化都必须守住不违反法律规定、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底线。( _2 E2 r, M% g: Y, d3 B" ?
3 G6 Z# Q  p+ G* e
  徒法不足以自行。无论是《劳动法》,还是《劳动合同法》,对于超时加班相关的法律问题早已有明文规定,但是很多用人单位要么是置若罔闻,比如案例中关注的“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就增加工作任务”的问题;要么是装傻充愣,比如案例中讨论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实行包薪制,拒付加班费”的问题……这些劳动纠纷,在司法实践中十分普遍。那么,两部门联合发布这些典型案例就是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将超时加班的代表性法律争议置于公众视野,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给超时加班划出一条法律的“红线”。(人民网)
2 _; A) }! `8 `9 M
' I7 w4 g8 D6 U% E7 c- H) a5 c% Y/ {( K; l% k/ A3 {; H

6 L! e8 c$ D( z: b* L
7 S7 G/ W+ T3 M% g! J8 A+ g
3 {6 `, X- F$ h. \/ 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关闭
111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