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搜索 高级搜索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9930|回复: 0

过 逗号 de 施受 ta 何当——七年级上册六篇

Rank: 5Rank: 5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21-2-10 08:23 |显示全部楼层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过 逗号 de 施受 ta 何当——七年级上册六篇  

曾经出现咋说——七上《五猖会》

教材
    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五猖会》,59页:
    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
浅析
    “过”似应紧贴动词而非名词。
    助词“过”,表示行为“发生”曾经出现。它要“助”的是动词而非名词,即应“动+过+名”而非“动+名+过”。如说喝过水,不说喝水过;说吃过饭,不说吃饭过。
笔者于2019学年提出上述质疑。

这逗号用错了——七上《五猖会》

教材
    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五猖会》,60页: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浅析
    书名号之间的逗号似用错了。
    句首之“记得那时听人说”,是插入语,是独立成分,表示下文的来源。笔者分析下文“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这一个分句。
    1.按标点说事。“读《鉴略》比读《千字文》”与“《百家姓》有用得多”,两者之间用逗号点断,显示它俩分别是两个分句。但实际上,前面的分句不成立,它的“比”没结果——缺谓语——有否谓语是分句成立与否的唯一标志。
    2.按语意说事。“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整体应为一个分句。可读出与《鉴略》作比较的对象并非只是《千字文》,还有《百家姓》。此处语意,读《鉴略》比读《千字文》与读《百家姓》都有用,且有用得多。
    可见,该处逗号应改为顿号: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笔者于2017学年提出上述质疑。

动词抑形容词——七上《皇帝的新装》

教材
    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112页:
    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地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浅析
    “分外地美观”之“地”,似应为“的”。
    结构助词“地”后应是动词,而“美观”不是动词而是形容词,也不是形容词兼动词,更不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应“分外的美观”。当然,“分外美观”,不用“的”亦可,但若用“de”,则用“的”不用“地”。
    笔者于2019学年提出上述质疑。

施受同词之辨——七上《杞人忧天》

教材
    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126页: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脚注:〔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浅析
    “舍然”的解释似难自圆其说。
    若用脚注代入,则“其人舍然”说得过去,而“晓之者亦舍然”却说不过去。因为后者不存在“消除疑虑的样子”,他没“奈地坏何?”这疑虑,反而是个明白人,能够说出使其人释疑的一番话。于是,“舍然”之义,应词同而义不同——“施受同词”。例如《韩非子·五蠹》:“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前“得”为施事用法,义为“获得(兔)”,固定义;后“得”为受事用法,义为“(兔)被获得”,临时义(语境义)。教材如是。前“舍然”为施事——(其人)消除疑虑的样子。“其人舍然大喜”,这个人消除疑虑非常高兴。后“舍然”为受事,不是“晓之者”舍然,而是其人舍然(而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说服别人的人也因这个人消除了疑虑而非常高兴。
    笔者于2019学年提出上述质疑。
参考
    《古代汉语词的临时义研究》,作者章新传、严明晖,《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10月。

铁扇公主性别——七上《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教材
    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孙行者一调芭蕉扇》,137页:
    他见事势不谐,即取扇子,望行者扇了一扇,行者巍然不动。
浅析
    “他”似应注释。
    “他”指铁扇公主,女性,应“她”。以前“他、她”不分,没错;现在不分有错,须分。教材原文照录,可以,但应作注,以正视听。这是《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对教材出版的规范要求。课文138页还有五处应“她”却“他”的。
    其实,课文是知道应“她”非“他”的,其一注释:“她又名‘罗刹女’。”可证。
    笔者于2018学年提出上述质疑。

脚注 辞书 语境——七上《夜雨寄北》

教材
    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夜雨寄北》,140页: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脚注:〔何当〕何时将要。
浅析
    脚注“何当”似不当。
    一、辞书释义与教材脚注不一。
    1.《汉语大词典》——【何当】①犹何日,何时。《玉台新咏·古绝句一》:“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故见鄙姿,逢君辉光。身远心近,何当暂忘。”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月,却话巴山夜时。”郁达夫《奉怀》诗:“何当剪烛江南墅,重试清谈到夜分。”②犹何妨;何如。(书证略,下同)③犹安得,怎能。④犹何况。⑤犹合当,应当。⑥犹何尝。
    2.《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何当】①何日,何时。古乐府《紫骝马歌辞》:“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月,却话巴山夜雨时。”②何如,何妨。③安得,怎能。④何况。⑤应当。⑥犹何尝。
    要点:两辞书“何当”之义,均为“何日,何时”,且均以本诗诗句“何当共剪西窗月”作书证;两辞书均无一义项为“何时将要”。
    二、教材脚注两处矛盾。
    1.自身矛盾。“何当”,“何时将要”。何时,什么时候,表示时间未能确定;将要,表示行为或情况不久就会发生,大体确定。
    2.前后矛盾。前指前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可读出归期难定;但后之后文“何当”脚注为“何时将要”,从“将要”可读出归期基本确定,可说是“君问归期已有期”了。
    笔者认为,“何当”还是注释为“何时,何日”才对。
    笔者于2018学年提出上述质疑。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关闭
111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