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搜索 高级搜索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92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劣币驱逐良币——五上《将相和》1

Rank: 5Rank: 5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20-12-28 12: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劣币驱逐良币——五上《将相和》1

教材
    2020学年五年级上册《将相和》,20页: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大臣不甘心,继续发难,但蔺相如毫不示弱,直到会面结束,秦王也没占到便宜。
浅析
    教材对原著的改写似不“信”且不“雅”。
    改写,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无从操作及评价。这原则,笔者简言之为“信、达、雅”。如“信”,即真实性,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改写须忠实于、不删不改原著重要之事(还包括重要之人、景、物、意、理等);如“雅”,即艺术性,指改写须彰显作品的语言艺术。之所以说教材改写原著之不信不雅,是因为渑池会秦赵之争的第二个回合被模糊、被边缘化了,于是,改写既不真实,又弱化了原著的文学性。

    一、原著之被模糊

    原著渑池会秦赵之争有两个回合:第一个回合为“鼓瑟与击缶”,即赵王上当鼓瑟,秦王被迫击缶;第二个回合为“献城”,即秦要赵献十五城为秦王寿,赵要秦献咸阳为赵王寿,均无果。改写的问题在后一个回合。
    第二回合“献城”见原著: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1.教材改写之模糊一。
    原著之“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被教材改写为“秦国的大臣不甘心,继续发难”。
    所谓“模糊”,指原著的事件本来就是具体的,清楚的,却被改写为不具体、不清楚的,因为任谁也想不出教材之秦大臣“发难”就是原著之秦要赵献城的。
    这里,不存在要简省文字而作此略说之刚需。再说,原著此处字数十五(未计标点,下同),教材十二,即就算简省也没简省到哪里去。
    且看《汉语大词典》对“发难”的释义(书证略)。

    【发难】①发动某种政治斗争,多指反抗或革命。②指发动暴乱或叛乱。也指带头提出反对意见进行责难。③问难,提出质问责难。④犹言发生变乱。

最贴近教材语意的是义项③“问难,提出质问责难”,但不可互训于原著之秦要赵献城,即便概括也不可。
    2.教材改写之模糊二。
    原著之“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被教材改写为“但蔺相如毫不示弱”。
    原著所述之事,也是具体的、清楚的,而教材改写却不具体也不清楚,同样使得任谁也想不出教材之蔺相如“毫不示弱”就是原著之赵要秦献城的。
    教材改写的两处模糊,以变形之抽象代替原形之具象,以变形之概括代替具体的叙述。如此改写,不但失真失实,还以抽象化取代形象化,背道而驰于文学作品须彰显其语言艺术的宗旨。

    二、原著之被边缘化
    1.原著渑池会之争,秦方拟分两步走。第一步,诱使赵王鼓瑟,第二步,要赵献城。前者作铺垫,后者谋实利:这是连环套。教材对第二步的边缘化,大大降低第二步以及整个渑池会的重要作用。
    2.原著渑池会之争的第二步,从秦方的要求可见其恃强凌弱、狼子野心,且早有预谋;而从蔺相如的果敢反制,则可见矛盾发展呈另一高潮。教材对第二步的边缘化,使冲突趋平趋缓,大大削弱情节的戏剧性变化。
    3.原著中秦方提出要赵献城祝寿,大出赵方意料;而赵方的反应,最大可能是或严辞拒绝,或寻求对等(如也要秦献十五城),这些都在秦算计之中,秦还备好了吃定赵国的后手。但蔺相如既不严辞拒绝,也不寻求对等——只求一城。这好像是示弱——秦要赵十五城而赵只要秦一城,实际是逞强——咸阳可是秦国都城。这样,大大打乱秦方节奏使其无路可走。蔺相如此举,有理有利有节,实乃经典之应对。教材对第二步的边缘化,以“毫不示弱”蔽之,使人物形象由丰满变干瘪。
    学生通过教材知道的渑池会,其第二步是被阉割了的。教材对第二步的模糊与边缘化,使得学生与真相失之交臂,更使得学生只知“发难”与“毫不示弱”,无论针尖对麦芒的外交斗争——他们今后大都不会去看原著的。于是,假冒伪劣的李鬼堂而皇之地打败了李逵。呜呼!
    原著被模糊,被边缘化,使这优秀文学遗产的光华有所暗淡,使受众认知有所缺失。这不是劣币驱逐良币,又是什么?!
    笔者于2019学年提出上述质疑。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关闭
111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