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 0 次
组织活动: 0 次
|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转载]
以专业和速度串起卒中(中风)患者生命链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搭建高效“卒中救命圈”
2020年10月28日惠州日报数字版 A11版 专题
谢乙团带领团队讨论患者病情。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脑卒中(俗称中风),一般分为两大类: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在我国,卒中已成为致残和死亡的第一大“杀手”。与时间竞速,和死神赛跑,是脑卒中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所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简称:市一院)卒中中心为提高脑卒中的救治效率,强化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在与时间的赛跑中,不断完善技术和急救体系、突破脑卒中救治时间的极限,跑出了脑卒中救治的“加速度”,搭建出规范高效的“卒中救命圈”。
案例:
医护人员与死神赛跑
高龄老人突出脑梗
从入院到取栓只用43分钟
6月21日下午4点多,87岁的彭老太(化名)在市福利院突然发病,右侧肢体无力,右手不能持物,行走不能,言语含糊不清,已不能正常交流。家属迅速联系到市一院急诊科,市一院立即启动卒中绿色通道,该院卒中团队接到通知后迅速响应到达急诊科等待病人。
患者送到急诊时已经接近浅昏迷,双眼凝视、完全性失语,右侧肢体完全瘫痪。彭老太被迅速送入卒中绿色通道,快速给予病情评估、抽血、建立静脉通路,送检头颅CT,经评估,考虑前循环大血管栓塞!情况十分危急,如果不能及时开通堵塞的血管,彭老太可能出现严重的大面积脑栓塞,生死悬于一线!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在急诊室紧张上演,卒中中心团队迅速组织讨论制定治疗决策,直接将彭老太推进介入手术室给予机械取栓治疗,通过及时抢救,患者在脑血管被梗塞不到6个小时的黄金时间内,让脑血管复通,生命之门重新打开。
术后1天,患者即能够右侧肢体抬离床面,能够进行部分言语交流,住院2周,彭老太出院时已经可以持拐自行下地走路,正常言语交流,恢复非常好。
从急诊科接诊,到患者接受取栓,该院多个科室“零等待”,发挥多学科联动优势,无缝对接,从患者入院到手术治疗成功,仅用了43分钟,为抢救患者的大脑功能赢得了宝贵时间,也刷新了市一院建院以来,从病人抵达医院到取出脑血管血栓时间最快的记录。
上演“生死时速”
挽救被“封锁”的患者
今年6月,市一院收治了一名从医联体转院的特殊病例,患者得了“闭锁综合征”,是临床最常见疾病脑卒中一种比较罕见的表现形式。这种患者因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导致意识被“封锁”在躯体内,使得患病的人几乎全部运动功能丧失,但意识是清醒的,只能通过睁闭眼和眼球运动与外界交流,一旦错过治疗时机,患者将成为一名“有意识”的“植物人”,生活将非常痛苦。
确诊病人为基底动脉闭塞后,一场与病魔搏斗的生死时速上演了。血管介入治疗,犹如刀尖上的舞蹈,因为血栓将血管几乎完全堵住,这就需要医生极其精确、细心的操作,才能在不损伤血管的前提下,顺利将血栓取出。俗话说,慢工出细活,但是血管介入治疗那么细致的活却偏偏需要“快工”,冷静、细心、大胆、经验缺一不可。谢乙团介入团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血栓取出,因堵塞而几乎消失的血管再次清晰地出现在了屏幕上。经过10余天的细心照料和康复锻炼,这个患者顺利出院了,出院后大概2周的康复锻炼,他已经可以慢步走路了。
这样的“奇迹”,经常出现在市一医院卒中中心抢救的脑卒中患者身上。
体系建设:
完善技术和急救体系
一站式急救“零停顿”
绿色通道一直在提速
“时间就是大脑,脑血管的堵塞一旦发生,及时抢救就是个争分夺秒的过程。一个患者如果患了脑卒中,越快得到救治,预后就越好。我们卒中中心有一部手机是24小时开机的,且一定要在医生手中,确保能在第一时间接诊患者。”市一院脑血管科谢乙团主任介绍,目前急性脑梗死塞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在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和脑动脉机械取栓,救治成功率与发病时间密切相关,越快越好。在数千次分秒必争的赛跑中,市一院将卒中救治时间的中位数控制在30分钟以内。
30分钟,急救速度刷新是如何实现的?
谢乙团说,这些都得益于市一院持续完善和优化院内卒中绿色通道建设,包括院前院内无缝链接、卒中一健启动电话、绕行收费、溶栓专用箱、CT溶栓室及卒中绿道护士等一系列措施,节省了在院内的大量转运时间。
如今,脑卒中患者一站式急救“零停顿”已成市一院的新常态,院前院内无缝链连接、急诊检查“零停顿”,使得符合指征的患者能够第一时间得到相应的治疗。
粤东地区首家
完全融合型的脑血管病科
今年5月初,市一院脑血管病科正式开科,这是市一院集中卒中相关学科人才及技术优势资源着力发展的特色专科,是一种为卒中患者提供一站式综合性救治服务的创新模式。
市一院脑血管病科的成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2012年市一院创建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时,当时作为脑病中心主任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荆国杰教授已经意识到,未来脑卒中发病的高发趋势和卒中救治模式的转变。着眼于学科未来发展,荆国杰教授先后安排多名科室医务人员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顶尖医院进修学习脑血管病专业方向顶尖治疗技术,经过近8年脑血管病适宜技术的不断沉淀和人员梯队建设的逐步完善,目前市一院已能够独立成熟开展脑血管病各项适宜技术,其中市一院率先开展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脑动脉搭桥、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植入手术目前在本地区仍处于领先地位。
荆国杰教授介绍说,正是市一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亚专业成熟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当前脑血管病救治模式的转变,打造一个完全融合型的脑血管病特色学科时机成熟。这是借鉴国内顶尖医院脑血管病学科发展的先进理念,也是粤东地区首家完全融合型的脑血管病科。脑血管病科开科近半年来,脑血管病各项技术指标明显提升,尤其体现卒中救治速度和质量的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指标进步明确,体现脑血管病技术难度和高度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脑动脉搭桥及脊髓血管疾病的手术量明显增加,在体现综合医院脑血管病技术实力的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综合排名上市一院首次在国内处于排名前列!可以说脑血管病新学科的成立使市一院脑血管病治疗技术及管理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使市一院脑血管病综合实力在本地区处于引领地位。
防治兼顾 协同全作
筛查高危人群超过1.5万人
筛查预防,是阻止中风的第一道防线。脑血管病科副主任蔡春生指出,脑血管疾病是一个急性损伤的慢病,不仅需要急性期外科医生的快速精准手术治疗,更需要内科医生的诊治思维和长期慢病管理,防与治同等重要。
从2012年底,该院成为粤东地区唯一一家卫生部(现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到2019年12月,通过脑防委专家组评审,获得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称号,市一院院卒中团队一直致力于将卒中预防的关口前移,共筛查高危人群超过1.5万人,开展健康讲座或义诊活动300余场,并积极宣传卒中地图,让普通市民一旦危险卒中发生,可通过卒中急救地图进行中风识别,送往最近的卒中中心,以此群提高众卒中防治意识。
在抗击卒中的过程中,单凭一家医院远远不够,市一院自创建高级卒中中心以来,先后同9个医联体单位签订卒中协同救治协议,每年转诊急性脑卒中患者300余例,50%以上患者属于重症卒中患者,20%左右的患者实施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措施。区域卒中救治网络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本地区卒中病人的救治效率和救治水平。
健康提醒
中青年也要预防脑卒中
“在不少市民看来,脑梗死塞危险人群是老年人。殊不知,近年来中青年患者发病率也在飙升,可能与不良生活习惯和过劳工作有关。”对于近些年来脑卒中的趋势变化,谢乙团说,近年来有接近50%的卒中人群属于60岁以下的中年人,“我们科室接诊的最年轻的脑卒中患者只有14岁,是一个经常熬夜上网、抽烟的少年。”
那么,如何科学预防脑卒中呢?据谢乙团介绍,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酗酒、缺乏运动及家族病史等都是脑卒中的幕后“推手”。因此预防脑卒中从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开始,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开始。一方面,要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另一方面,卒中风险的筛查及干预是预防卒中的重要措施,尤其对于大于40岁以上的人群来说,评估自己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非常重要。另外,在体检中不妨给自己加个颅脑的磁共振,因为大多数脑血管瘤在还未破裂前都不会有明显的症状,而它的存在也会大大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本组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 通讯员郑海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