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搜索 高级搜索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420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 帮助孩子克服“不会写作文”毛病的四个关键步骤

Rank: 1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20-7-7 07: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深坛亲子活动官方群深坛亲子活动群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帮助孩子克服“不会写作文”毛病的四个关键步骤:陪伴、引导和启发、鼓励、讨论和修改——(一)陪伴孩子“先说一说”

经常听一些家长抱怨——“我的小孩总是不会写作文,怎么办啊?”“关在房间里好半天也憋不出几个字。”“写了改,改了写,但总达不到要求的字数。”
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千万不要急,也不要马上教导说应该怎么写、怎么写,更不要流露出“怎么这么笨!作文都不会写”的埋怨。做好这四步:陪伴、引导和启发、鼓励、讨论和修改,你的小孩很快便会变成顶呱呱的作文好手。
今天先讲第一步:陪伴。
所谓的陪伴,并不是说家长傻呆呆地陪伴在侧,而是要陪着孩子“说一说”。
按现在的教学体系,小孩从小学高年级就开始学写作文:先学写一些单句式的话语,然后是小段式的,然后才是短文、作文。最初的写句、段,一般都是这样的——同学们先就某个事情、现象、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再记写下来。即大纲里所说的“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为什么要“先说一说”呢?这是基于小孩子这时候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对外界的认知心理而定的。
写作文,无非是要求学生将对事物的观察和认知写出来。而这个时期的小孩子,有的虽然已经有一定的能力去对周围的人、事、物、景进行观察并形成自己的认知,但这些认知只是片断式的,还没能形成全面、系统性的认知;而有些小孩子甚至根本就没有进行观察,或者只进行粗糙的观察,更多的是觉得没什么好观察的,熟视无睹,自然就不可能获得适当的认知。这样一来,当然就没有东西可写了。要克服这个矛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要他们坐到一起“先说一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互为提示,互为补充,把认知对象描述得更清楚、更全面、更系统,从而大大促进“写”的雏形的形成。最后,将“说”的内容组织成文字写出来,就变成了临门一脚的事了。
而且,“先说一说”,可以促进小孩子有效地建立起一个任务的概念,自觉地克服散漫、懒惰的心理,把对事物的观察和认知当作一个正式的事来做。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虽然小,但仪式感是很强的。比如说生日一定要吃蛋糕、吃蛋糕前一定要先吹蜡烛,等等,这些方面他们比大人更较真。生活中你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事例——一群小孩自发地踢足球,他们会有模有样地分成两队,派一个人做裁判,还清楚画出边界、球门,只要球出边界,会认真的掷界外球或底线开球。有时候遇到争议,会认真的议论、辩论一番。一切都做得很正规。总体看来,吱吱喳喳的时间远多于真正踢球的时间,“口水多过茶”。但正是这样的仪式感十足,才使他们真正地专心于玩乐。
“先说一说”这个过程,正是利用孩子的这一仪式感心理,让他们快速地建立任务概念并进入写作状态。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有这个过程,对它不以为然。要命的是,很多老师也没有真正理解这一过程的重要性和设计初衷,没有完全按课纲要求学生们认真地“先说一说”。这样,学生们对事物的认知还停留在初始的状态——由于没有事先布置任务,他们不可能对周边的事物自觉地进行认真的观察和认知;又由于没有课堂上的“先说一说”的互相激发和补充,完全没有形成对事物的系统、完整的认知,很自然地,就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了。
可以这么说,由于孩子天性的懒惰,也由于老师教学上的懒惰,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才使得学生形成了“没什么东西可写”的状态。
既然在学校教学中这一步缺失了,就要在家里补上了。所以,家长要陪伴——与他一起“先说一说”——使他真正进入写作的任务状态,激发并补充他对事物的认知。最终,他自己既有了“写”的冲动,又有了“写”的内容,作文就自然流淌出来了。
多陪孩子“说一说”,还可以有效发现他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毛病和问题。如果他平时说话都不能正确地把自己想要说的东西表达出来,如何又能用书面语言把它写成作文呢?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多陪伴,多引导他学会正确地表达所思、所想、所指、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把他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上来。
有个初一的小孩,父母总说他不会写作文,100分的作文很少得分50以上的。找了很多课外辅导,老样!我看了他过往的作文,语法、文法基本没问题,只是所写的东西都太简略。我明白了,他这不是不会写,而是由于思维上的懒惰,没有对事物进行认真的观察和认知,因此很自然地写不出什么来了。
第一次给他辅导,根本就不谈作文,只是海阔天空地聊学习、学校、老师、同学。我发现他思路清晰,讲话表述很清楚。末了,才问他为什么作文总是写那么一点东西。他说,感觉没有什么可写的。
第二次上课,我就明确地说,你不是没东西可写,而是懒惰,没有下功夫去想怎么写。
于是,我就给他布置这样的作文“新老师的第一次作文辅导课”,写我第一次给他辅导之事。
我让他先用20分钟时间去想怎么写,然后告诉我他的想法。
他立马说:“老师,你上次根本没讲什么啊?只跟我了聊了一个上午。”
我说“对啊,那也是上课啊!去想想怎么写吧。”
他真的去想了,嘴里不时地念念有词说些什么话。20分钟到了,他倒很干脆,说:“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写。”
我觉得我该登场了,就说:“虽然上次课我们只是聊天,但那也是一种上课。我们聊了什么、聊天时的气氛啊、甚至我的神态啊、表情啊什么的,都可以写啊。这篇作文是要求你写那一次课的情形。”
他好像开始有点懂了,还问了一句“什么叫气氛”,我给你解释了一通。
我又启发他,也可以写你那一次上课后有什么感受,甚至还可以写我啊。
“写你?写什么啊?”
“我一个新老师,专门跑来给你辅导作文,就没有什么可写的吗?”我继续启发他。
他想了想,还是回到原来状态:“我还是觉得好像没有什么写的。”
“真的没有什么可写的?我长得怎么样、讲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与其他老师有什么不同,都可以写啊!”
我一点点地启发他,最后,又帮他理了理今天谈话的内容,并让他用笔记下各点的提要,要求按谈话的内容去想作文怎么写,然后再写出来。
第四天,他就把作文发给我了,居然写了五百多字。他妈妈很高兴地说真是破天荒了,还说第一稿写得更多,很多像是流水账,才叫他改成这样子的。
我委婉地批评她不该这么做,我就是想看他初始写得如何,才能更好的发现问题。
在这个事例里,学生之所以说不知道怎么写,是因为他对“新老师的第一次作文辅导课”这个事物不知道如何去进行认知。我与学生通过“先说一说”,互相激发、互相补充,使小孩对“新老师的第一次作文辅导课”这个“事物”有了清晰的认知,从而使他有了实在的可写的东西,较好地完成了写作的任务。
跨过了这道坎,这小孩的作文就有了质的突破了,每次作文都写得满满的。
小孩子之所以说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是因为他懒惰、畏难,总是以最懒惰的方式——粗线条的思维——去概括人、事、物、景,没有深入去挖掘,把事物的整体形象树立起来。既是如此,家长就应该进行适当的陪伴,说一说所要写的对象,使他对它有完整、系统的认知,从而使“没什么可写”变成“有很多东西可写”。
孩子们刚学写作文时,无非是写一些人、事罢了。写事,无非就是讲一件事情几时发生、在哪发生、是什么人衍生它的、因什么原因发生、过程、结果又如何,这就是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孩子之所以觉得无可写,是因为他还没有对这六要素有全面的认知,家长可以通过与他互相激发说一说、或者通过提问的方式,一一将这六个要素清晰地呈现在他眼前,让他对这件事的前后过程、前因后果有完全的认知,这样,就有“可写”的东西了。写人,无非是写这个人长得怎么样、做什么、有什么特别之处,等等。同样地,也可以通过互相激发或一一问话的方式,在他心目中清晰地把这个人的形象树立起来。景、物无非是像人一样的物件,也可以用上述的方式去激发他,认识清楚景、物,造就可写的东西。最好是在说一说的过程中,让他把重点、要点记下来,过后,稍加整理,就可以写成作文了。
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他就会丢掉懒惰、畏难的情绪,积极地进行思考,到这时,他就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作文思维习惯,培育出一双认知事物的慧眼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 登录 后才可以回复,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QQ帐号登录
高级模式意见反馈
fastpost
关闭
111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