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搜索 高级搜索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129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情理 字词 标点——人教版小语订正四

Rank: 5Rank: 5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20-3-12 08: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情理 字词 标点——人教版小语订正四

说明
    这是部编版对沿用的人教版教材的订正。这订正,或因笔者指瑕(笔者指瑕网文除上贴十多处网页外,还上传至教材编者的电子邮箱),或因他人指瑕,或编者自查自纠。总之,有错就改,改了就好。至此,笔者所指人教版之瑕,被订正的共64处。

一、情理之瑕
原版
    人教版2018学年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108页:

    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
浅析
    “花瓣变红”之经过似有些混乱。
    试简述这过程:1.盐酸溅到;2.用水冲洗;3.插入花瓶;4.水落花瓣;5.花瓣变红。
    可见,有“1”、“2”就可“5”,即盐酸溅到,用水冲洗,花瓣就会变红。与“3”无关(插不插入花瓶都行),与“4”有关(水落花瓣),但不说也罢,因为“2”(用水冲洗)等于早已说及。换言之,“3”、“4”是多余的话。
    此外,“3”还会使人误以为花瓣变红,是“4”而不是“2”起的作用,尽管两者都用了水。
    笔者于2008学年起提出上述质疑。
订正版
    部编版2019学年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78页:

    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
   
    添加“过了一会儿”,这样,“2”(用水冲洗)不马上变红,“3”(插入花瓶)也不即刻变红就都说得过去了。同时,删去了赘言“4”(水落花瓣)。

二、字词之瑕
原版
    人教版2018学年四年级上册《猫》: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70页)
    脸一半儿白,一半儿黑,两颗小电灯泡似的眼睛在脸中间闪呀闪,见我低下头看它,它也一个劲儿地盯着我。(73页)
浅析
    两处“啊”均变音变形为“iɑ 呀”,似不妥。
    “啊”的变形变音有一定的规则、规律:
    1.若前一字末尾音素为-i(zi、ci、si、zhi、chi、shi、ri之i),则音变为“[za]”或“rɑ”,形仍为“啊”。
    “是”,shi。其后“呀”为错,“啊”才对。
    2.若前一字末尾音素为n(ɑn、iɑn、uɑn、üɑn、en、in、uen、ün),则音变为“nɑ”,形变为“哪”。
    “闪”,shǎn。其后“呀”为非,“哪”才是。也可形不变为“啊”,但朗读时应变音为“哪”。
    严肃文体一般不变音变形。
    笔者于2008学年起提出上述质疑。
订正版   
    部编版2019学年四年级下册《猫》: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48页)
    脸一半白,一半黑,两颗小电灯泡似的眼睛在脸中间闪啊闪,见我低下头看它,它也一个劲地盯着我。(50页)

    两个“呀”都改为“啊”。后者朗读时应读“nɑ(哪)”。

三、句号之瑕
原版
    人教版2018学年五年级下册《景阳冈》,第101页:

    ……门前挑着一面旗,上头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冈”。
浅析
    句号似应在后引号内而非外。
    “三碗不过冈”这个引语,它是独立的,又是完整的,并且它前面用了冒号点断,所以,它的句号应在后引号内。
    笔者于2013学年起提出上述质疑。
订正版
    部编版2019学年五年级下册《景阳冈》,第22页:

    ……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冈。”

    把句号移入了引号内。

四、分号之瑕
原版
    人教版2018学年六年级下册《匆匆》,5页: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浅析
    两个分号都似使用不当。
    第一个分号前的两个分句,是对第一个问句“我能做什么”的作答,这作答己自成一陈述句(答徘徊,匆匆)。其后至第二个问号的文字,是问“剩什么”的第二个问句,而并非对第一个问句的作答。换言之,从“只有徘徊罢了”到“又剩些什么呢”,语意为两个句子,标点却为一个句子:语意与标点相悖。
    第二个分号前四个分句的文字,是对第二个问句“剩什么”的作答,这作答也自成一陈述句(答日子如轻烟,被吹散,如薄雾,被蒸融)。其后至第三个问号的文字,是问“留什么痕迹”的第三个问句,而并非对第二个问句的作答。换言之,从“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到“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内容为两个句子,形式为一个句子:内容与形式相悖。
    笔者于2015学年起提出上述质疑。
订正版
    部编版2019学年六年级下册《匆匆》,第43页: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两处分号均改为句号。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关闭
111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