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搜索 高级搜索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104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得无;标题;标点——拾人牙慧之议8

Rank: 5Rank: 5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20-2-13 09: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得无;标题;标点——拾人牙慧之议8

说明
    指瑕1,摘自《<岳阳楼记>注释商补》,作者李晓华,《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第4期。
    指瑕2、3,摘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指瑕》,作者付胜芳,《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刊》2018年09月。
    此瑕疵只是疑似——或许“不”。

指瑕1
    语文教材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岳阳楼记》,45页: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摘录
    课本注:“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得无,表推测。”
    此注对“得无异乎”的解释不够准确。按,“得无”是个复式虚词,常与“乎”等语气词配合,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表示测度语气,表示对提出的问题已经有一种估计,但还没有把握,希望对方加以证实。语气稍重的,可以译作“该不会”、“莫不是”,语气稍轻些,可译作“恐怕”、“也许”、“大概”等。课本采用的是这一种解释。“得无”还有另一种用法是,表示反诘,以反问的形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肯定,可以译作“能不”。联系下文,“淫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又是一种心情,说明“异”是确定的,可见这里的“得无”表示的是一种反诘的语气。故注释宜改作:“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够没有不同吗?得无,能不,表示反问。”

指瑕2
    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蝉》,109页(自然段前序数为笔者所加):

    8.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前足的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9.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
  10.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11.这个刚得到自由的蝉,短期内还不十分强壮。在它的柔弱的身体还没有精力和漂亮的颜色以前,必须好好地沐浴阳光和空气。只用前爪挂在已脱下的壳上,摇摆在微风中,依然很脆弱,依然是绿色的。直到变成棕色,才同平常的蝉一样强壮了。假定它在早晨九点钟占据了树枝,大概要到十二点半才扔下它的皮飞去。空壳挂在树枝上,有时可达一两个月之久。
摘录 
    课文这四个自然段即第8至11自然段运用打比方、摹状貌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解说了爬出“地穴”的幼虫为蜕下身上的壳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前文第1至7自然段则主要写的是蝉怎样挖地穴。可见第1至11自然段有两层含义。所以原文第1至11自然段用“蝉的地穴”做小标题是不够准确的。第1至7自然段宜用“蝉的地穴”做小标题,第8至11自然段则宜用“蝉的幼虫”做小标题。这样文章的语义更明确,层次更分明。

指瑕3
    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58页: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摘录
    第一个句号应改为分号。
    其实,本段有两层含义:一是描写富春江静态美——“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以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足见江水的明静、清澈;二是描写富春江的动态美——作者运用两个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形容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激浪像骏马飞奔,真是动人心魂,气势不凡。所以这两层含义之间用句号隔是没错的。而第一层写水的清澈时,文章先从正面直接将水的清澈表现出来——“水皆缥碧”,然后再通过对水中“游鱼细石”都看得清清楚楚,侧面表现出水的清澈。所以,第一层正面和侧面描写水的清澈之间宜用分号隔开。这样可让语段的语义更明确,层次感更强。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关闭
111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