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搜索 高级搜索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建议] 关于文天祥后裔文应麟的的年龄及亲属关系

Rank: 2Rank: 2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24-6-3 20:29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了深圳门户读特的一篇文章《凤凰山上凤凰游》 作者 胡艳超  2023-09-08 21:55    网址:https://www.dutenews.com/n/article/7731004
其中的内容有误:讲解人说,文天祥就义后,他的大哥为了传承其血脉,将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到天祥门下,因此他们这些后人就成为文天祥的直系传人,也是家国精神的接力者。
这句话存在两个问题:1、过继之事是在文天祥就义前三年在潮州和广州就和弟弟文璧谈好了,而且在狱中还写了一封信给过继的儿子文升子,不是在文天祥就义后,时间上有问题。
2、文天祥是老大,弟弟有3个,他哪来的“他的大哥为了传承其血脉”,过继的儿子文升子是弟弟文璧的二儿子,连亲属关系都没搞清楚。
建议深圳新闻网及时更正,审稿的同志要有点历史知识,三审都没有发现问题,不清楚可以查查资料,认真一点,不要老出错,在全国人民面前丢深圳的脸。
附件:
凤凰山上凤凰游
胡艳超2023-09-08 21:55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这是诗仙李白的金陵怀古,凤凰台见证了王朝兴盛的繁华,也见证了凤去台空的寂寥。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里却是深圳的凤凰山,同样见证着一个地方的成长变化。我们先探访凤凰山脚下的凤凰古村,这里居住的是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代。讲解人是文天祥第二十六代孙,他说,南宋末年,国乱岁凶,信国公毅然毁家纾难,募兵勤王,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涯山血战被俘之后,面对诱惑与高压,文天祥大义凛然,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

国破家亡的双重打击远超过李白思古悲秋的惆怅,讲解人说,文天祥就义后,他的大哥为了传承其血脉,将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到天祥门下,因此他们这些后人就成为文天祥的直系传人,也是家国精神的接力者。宋末元初,文氏族人流离四方,其中文天祥孙辈文应麟来到凤凰山,耕读兴家,繁衍生息,文姓已然是当地的旺族……

见习编辑 王梓瑞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陈晨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24-6-4 10:23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又发现上文此句有问题:涯山血战被俘之后,面对诱惑与高压,文天祥大义凛然,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
1、文天祥是在1278年12月20日在广东海丰五坡岭被俘,不是在“涯山血战被俘“。
2、宋元”崖山海战”是在1279年2月6日,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是在1279年1月12日。连时间和顺序都搞错了。
   附诗全文: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24-6-7 10:15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是2024年的6月7日,全国进入高考时间,祝莘莘学子金榜题名,前程似锦。
    700多年前的今天,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二日(公历:1236年6月6日)生于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富田文家村。
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正月,21岁的文天祥来到都城临安。五月初八,参加在集英殿举办的殿试,对策中,洋洋万言,一挥而就。考官王应麟称赞这篇策论“古谊(义)若龟鉴,忠肝如铁石”,理宗皇帝亲擢为第一。
五月二十四日放榜,文天祥以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及第。在礼部贡院举行的鹿鸣宴上,理宗皇帝御笔赋诗一首《赐状元文天祥已下诗 》:
          道久于心化未成,乐闻尔士对延英。
         诚惟不息斯文著,治岂多端在力行。
        华国以文由造理,事君务实勿沽名。
        得贤功用真无敌,能为皇家立太平。
在抗元的斗争中,文天祥在广东海丰五坡岭被元军俘虏,在囚于元军战船上过深圳的伶仃洋时,写下著名诗篇《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砥砺前行。
    在元大都(今北京)被囚禁三年多的文天祥,于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 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24-6-7 10:31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凤凰山上“望烟楼”及“庙宇”的说明
在宝安区福永街道有一座大山,叫凤凰山。
据深圳新闻网报道:2018年10月12日,密藏在国家图书馆的孤本康熙版《新安县志》回到深圳,这是当今存世的有关深圳史志的最早的最全的海内外孤本。
目前,现存于世的古代深圳地方志主要有三种:天顺《东莞旧志》、康熙《新安县志》及嘉庆《新安县志》。
1、“望烟楼”在什么位置
清康熙《新安县志•地理志》记载:“望烟楼,在凤凰岩下,传文丞相侄(应为堂侄)文应麟子孙家于岭下,为何左丞部将。值岁荒,建此楼登眺,凡家无爨(cuán做饭)烟,赈之。至今犹称‘烟楼下’云。”
也就是说,康熙《新安县志》说得很清楚:“望烟楼,在凤凰岩下”,不在“凤凰岩上”。“烟楼”用来干什么?“值岁荒,建此楼登眺,凡家无爨(cuán做饭)烟,赈之。”在荒年,谁家“无米之炊”时就赈之。炊烟不是狼烟,如果“望烟楼”在凤凰岩上,其与村庄相隔几公里远,在山上能看到炊烟?这是常识性问题。
2、凤凰山上“庙宇”的问题
据康熙《新安县志》载:“凤凰岩,在茅山之北,巨石嵯峨,广数丈,洞彻若堂室,传昔有凤凰栖其内。上有莺哥石、合掌石诸奇景。相传蔡若虚(道士)得道于此,土人塑其像;嘉庆年间重修,极其壮丽,亦邑内之胜区也。”
也就是说,凤凰山上庙宇是相传蔡若虚(道士)得道于此,并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文应麟祭祀祖先用的。
3、文应麟何许人也?
   据《新安县志•人物志•侨寓》载:“文应麟,宋丞相文天祥从孙(应为子,即堂侄。从:指同宗而非嫡亲的亲属),倜傥尚志节。景炎中,丞相弟壁守惠州,兵至,璧以城降。应麟耻之,携二子起东、起南,遁于邑之东渚,遂家焉。今称名族。”
    说明:据《文氏族谱》载:文应麟是文天瑞的儿子,文天瑞是文天祥的堂弟,也就是说,文应麟是文天祥的堂侄。
文应麟墓位于光明区马田街道马山头村钻鱼溪,2023年9月21日列入光明区文物名单,其生卒年代不详,其子起东生于大德戊戌(1298年)四月十三日戌时。

参考书目
1、康熙《新安县志》及嘉庆《新安县志》
2、光绪元年《文氏族谱》
3、《文天祥研究资料集》刘文源编,1991年11月
4、《文天祥传》,万绳楠著,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
5、《新华字典》第11版,2017年,P76页。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24-6-9 09:38 |显示全部楼层
2024年6月10日是端午节。700多年前,文天祥为纪念庚辰年的端午节写下三首七绝。
           《端午感兴三首》其二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24-6-19 15:21 |显示全部楼层
报国之志、陆沉之悲、亡国之痛,三首「满江红」写尽南宋历史
诗词酒一樽2024-01-03 07:37浙江
前言
【满江红】是北宋初年著名词人柳永创制的民间新声。自柳永以后,两宋词人创作【满江红】五百余首,足见其为人喜爱的程度之高。苏轼也创作了五首【满江红】。但是在这五百余首【满江红】中,能称其为冠冕的,就非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莫属。南宋之初,上至皇帝下到臣民,均有恢复中原之志。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抗金名将的岳飞豪气干云,写下了这首「满江红」。
在岳飞被害之后,主和派占据上风,南宋偏安局面形成。之后的辛弃疾空怀一腔热血,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原陆沉,而壮志难酬。他的【满江红】正是表达他的这种心情。1276年,元朝宰相伯颜兵临临安城,太皇太后谢道清率满朝文武出降,之后三宫被掳往大都,宋度宗昭仪王清惠在北迁途中,经过北宋旧京汴梁夷山驿时,回想起故国繁华及一路上所见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不禁百感交集,于是提笔在驿站壁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满江红.太液芙蓉】。这三首词几乎写尽了南宋的历史。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抒发报国之志。
    岳飞,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之首。他胸怀大志,以光复河山、雪靖康之耻为己任。且满腹韬略、治军有术,勇而怀仁,是千古难得一见的名将。其文采同样卓越过人。一首【满江红】可谓千古绝唱: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的这首词,是写在他克复襄阳六郡晋升清远军节度使之后。正是壮志满怀,意气风发之际。如果不是赵构的昏庸和秦桧的奸佞,在八年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岳飞,大宋江山或许会是另外一番局面。岳飞之死,为南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辛弃疾【满江红.过眼溪山】慨叹陆沉之悲。
在岳飞被害之前两年,辛弃疾出生在已沦陷在金人之手的济南历城。他从小就目睹了在金人统治下的汉人的悲惨命运。并由此形成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伟大志向。
二十一岁时,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加入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他审时度势,力劝耿京接受南宋的领导。并亲自赴南宋朝廷接洽。在他接洽成功返回的途中,却传来耿京被义军叛徒张安国等人所杀的消息。于是,辛弃疾立刻率五十勇士驰赴金营,将正在与金将酣饮的张安国抓获,并摆脱五万金兵的追击,将张安国押赴临安斩首,辛弃疾也因此一战成名。
南归之后的辛弃疾一心北伐恢复中原,在主和派占据上风的情况下,他连续向孝宗上《美芹十论》、向宰相上《九议》,阐述自己的抗金方略,但如石沉大海,这令辛弃疾极为悲愤和苦闷。此后,辛弃疾的仕途起起落落,眼见中原陆沉已久,而自己已白发苍颜,终无法践行自己收复河山的理想,只能将满腔无奈和悲愤诉诸笔端。
[满江红.过眼溪山]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王清惠【满江红.太液芙容】咏叹亡国之痛。
宋度宗昭仪王清惠,小名王秋儿,与资阳朱春儿、髙安朱夏儿、东阳周冬儿,并称春夏秋冬四夫人,同时入值书阁,协助度宗批阅奏章。其中王秋儿文采最好,虽然她相貌并不出众,但是仍然很得度宗宠爱。
岳飞被害一百多年后,元兵灭亡南宋。王清惠被掳北上大都,途经汴梁时在驿站墙壁上题写了一首满江红,算是对赵宋王朝最后的挽歌。清代文人徐士俊评价岳飞和王清惠的【满江红】,“岳之悲壮,王之凄凉,宫怨边愁,赵宋一时风景尽矣!”,可谓至评。
【满江红.太液芙容】
太液芙容,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於我肯从容,同圆缺。

文天祥与王清惠的一段文坛公案。
王清惠因其帝王嫔妃的特殊身份,又写在亡国之际这个特殊时刻,写于故国之都这个特殊地点。所以词作甫一问世,就引起极大的共鸣和影响,所以和着甚众。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文天祥。
文天祥是在三年后,他二次被俘,被押解北上大都的途中,写了一首和词。在这首词的前言中,他对于王清惠词末句“同圆缺”,提出了质疑。认为此语似乎有准备随波逐流的消极暗示。于是他写词劝导王清惠,莫忘旧主,不要随波逐流,随月圆缺。
对于这样一段文坛公案,我们除了赞美文天祥不屈的精神之外,对于王清惠也不必苛责。毕竟文天祥是一位不世之材,其磊落的胸怀,坚忍的意志非常人可及。而王清惠作为一介嫔妃,在国破家亡之际,能写下这样的词句,也实属不易。
文天祥【满江红•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後山妾薄命之意】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有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燕子楼典故可参见拙文《白居易两首诗逼死一代才女,是封建礼教使然,还是白居易人品不好》,文天祥引燕子楼故事,意在劝王清惠作人要忠。而乐昌破镜故事则是告诉王清惠,镜子破了是无法再圆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24-6-23 11:48 |显示全部楼层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从深圳湾的蛇口码头坐客船去珠海,经过那一望无际的大海就是伶仃洋。

    700多年前的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县五坡岭兵败被俘,他被元军囚于战船上,随同元军追击南下的南宋行朝。祥兴二年(1279)正月十二日,船过珠江口的伶仃洋海面,文天祥写下千古名篇《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诗概括而又形象地追叙自己出仕、勤王、兵败、被执的一生。
       首联总写诗人的身世。第一句“辛苦遭逢”是说自己艰辛的仕宦生涯,“起一经”是说诗人的仕宦生涯是始于学习儒家经典。第二句“干戈寥落”指日趋疏落的抗元战争,“四周星”主要指这四年里的时间跨度,“星”还存在着一种空间的内涵,荒凉的战场上星光灿烂的天空。
    颔联描述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遭遇的惨状,同样使用4 +3的题评句式。第三句“山河破碎”是实写国家现状的话题,诗人评语“风飘絮”把破碎的山河比作柔软、没有重量的“絮”,无可挽回地被风吹散了,将山河破碎的话题,变为令人心痛神伤的画面。第四句“身世浮沉”描述个人身世际遇也浮沉不定,如“雨打萍”的无根植物,不断地被摧残,十分悲哀。
    前面两联用短短的四个题评句将诗人一生的经历,国家和个人的遭遇一一道出,惨不忍睹。
    颈联中,第五句“惶恐滩头说惶恐”转到对最近军事挫折的回忆。单纯从语法的角度来看,这一句是主谓句,“惶恐滩头”是地点状语 ,主语被省掉,“说惶恐”是谓语+宾语,但在意义表达的层次上,“惶恐滩”这个赣南战败之地是引起诗人愁思万千的话题,而“说惶恐”则是胸中无限悲伤的直接抒发。同样,第六句的“零丁洋”也是现实中的地名,无独有偶,“零丁洋”这个地名的情绪含义与诗人此时此地的感受惊人地吻合。因此,“零丁洋里”应该理解为一个话题,而后面的评语“叹零丁”是诗人对自己身陷囹圄,无法拯救国家而发出的叹息,就表意功能而言,此联两句毫无疑义都是题评句。
    文天祥在前三联中连用六个“4+3”题评句,很可能是模仿了杜甫的《登高》独创的句法,但取象、用词、抒情方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杜甫对登高目睹大小景物一一作出生动的描写,通过变换视角创造出恢宏跌宕的气势,而抒情则力求含蓄蕴藉,全诗的低调收尾显然受到“温柔敦厚”的影响。相反,文天祥没有采用写景融情的手法,每一句开头的话题不是景物的描写,而是他自己人生不同阶段的叙述,使用的语言简要抽象,如“辛苦遭逢”“干戈寥落”“身世浮沉”,要么是真实的地名,如“惶恐滩”“零丁洋”。下三的评语则多数直接的陈述,如“起一经”“四周星”“说惶恐”“叹零丁”或浅近的比喻,如“风飘絮”“雨打萍”。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登高》和《过零丁洋》上述的不同,折射出盛唐诗和宋诗在取象、用词、抒情、说理等方面的明显差别。《登高》的盛唐诗风格与《过零丁洋》的宋诗风格之别,在此两诗的尾联处理表现尤为突出,两诗尾联都有一个明显的“转”,《登高》是从气势磅礴的景物和弥漫时空的情感急转直下,变为低调的个人特写,这大概是杜甫恪守儒家“温柔敦厚”的审美观所致。然而,此急转造成了巨大的审美落差,因此受到了一些评家的诟病。相反,作为宋人的文天祥,并不受“温柔敦厚”审美的束缚,毫无忌讳地使用浅易直接的语言来抒情说理,所以尾联可以说是急转而上,将满腔的悲愤迸发出来,升华为视死如归,荡气回肠的壮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随即求仁求义,慷慨就义,这一联诗,也就成为由生命和鲜血铸成的人生座右铭,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国捐躯。
    所以,无论是对诗中的情感和思想境界的提升,还是对后人心灵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此联无疑远胜过杜甫《登高》的尾联,希望大家读此诗也有与我相似的感受,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铭刻在心中,缅怀英烈,激励自己为崇高的事业而奋斗。
   《四库提要》云:“长谷真逸(明)《农田馀话》曰:宋南渡后,文体破碎,诗体卑弱,惟范石湖(范大成)、陆放翁(陆游)为平正。至晦庵(朱熹)诸子,始欲一变时习,模仿古作,故有神头鬼面之论。时人渐染既久,莫之或改。及文天祥留意杜(杜甫)诗,所作顿去当时之凡陋。观《指南前后录》可见,不独忠义贯于一时,亦斯文间气之发见也。”
    目前,《过零丁洋》已入选中学课本。

附: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根据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蔡宗齐抖音整理。

参考书目
1、《语法与诗境》,蔡宗齐著,中华书局2021年10月。
2、《文天祥集》,邓碧清著,凤凰出版社2020年8月。
3、《文山诗选注》,张玉奇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4、《文天祥传》,万绳楠著,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24-6-25 14:32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古村:赓续文脉700年
2021-07-08 07:34  来源: 深圳商报     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1-07/08/content_24372198_0.htm
今天偶然在深圳新闻网上读到来源于深圳商报的一篇文章《凤凰古村:赓续文脉700年》,其中有这样的一段:
公元1278年,文天祥被元军俘获,在押解到零丁洋的途中路过凤凰山。后来他在狱中写下的《过零丁洋》一诗成为千古绝唱:“……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段话存在两问题:
1、公元1278年,文天祥被元军俘获,在押解到零丁洋的途中路过凤凰山。
在押解到零丁洋的途中并没有路过凤凰山。
2、后来他在狱中写下的《过零丁洋》一诗成为千古绝唱。
《过零丁洋》这首诗是他被元军囚于战船过珠江口海面的伶仃洋时写的,不是后来他在狱中写下的《过零丁洋》。
应该为:700多年前的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县五坡岭兵败被俘,他被元军囚于战船上,随同元军追击南下的南宋行朝。 祥兴二年(1279)正月十二日,船过珠江口海面的伶仃洋,文天祥写下千古名篇《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24-7-2 13:14 |显示全部楼层
观宋填词109 岳飞3首词有何不同?为何这首小词最有味道
原创 老街味道诗词 老街味道诗词 2019-12-19 17:03
前言
在电视机还没有普及的时代,我们最重要的一项娱乐活动就是每天六点半听评书。作为听着《岳飞传》、《杨家将》长大的一代人,岳飞这个名字,就是我们少年时期的英雄代名词。
说道岳飞,每个人都会联想到他的这首《满江红》。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以为满江红是岳飞词的专有题目。只是不太理解干嘛起了个“满江红”呢?
在《全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岳飞传下来了3首词,其中有两首《满江红》、一首《小重山》。从这三首词中,可以看出填词的手法有和不同。
一、《满江红•写怀》
怒髮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满江红》是一首激昂的战歌。在秋雨潇潇之中,词人遥望远方、仰天长啸,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回想起自己三十年来南征北战的历程,不由得发出感叹,珍惜当下尽忠报国,不要虚度时光而后悔。
满江红的下阕时四个三字句,短促激烈,如长江之水汇入三峡陡起波澜。靖康之变,一国之主成为阶下之囚,被押送北方为奴,此仇此恨此耻,令人时刻不能忘记,何时能够报仇雪耻呢?后面几句是自己的雄心壮志。《宋史•岳飞传》曾经有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这首词用赋体,直抒胸臆、酣畅淋漓。更是文学历史上爱国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激励了无数后人。
二、满江红的争议
岳飞的这首《满江红》真伪存在争议,岳飞的孙子岳珂所编《金伦粹编•家集》中没有见到这首词,甚至在在明朝以前,一直没有文献出现过这首词。
在明朝时候,有徐阶(1503 -1583)的《岳武穆遗文》出现了这首词《满江红》和《小重山》。
更早一点的邵璨(约1475年前后在世)所编《六十种曲•香囊记》 中,也有这首《满江红》,但是有个别字不同:
怒发冲冠,凭阑处,萧萧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燥吻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飮匈奴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竭】。【直待】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金阙。
这首中,字数多了【直待】,个别字不同:【竭】,另外“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出现在下阕。
另有陈跃文《花草稡編》中的版本又有两处不同:  
怒髮衝冠,凭欄處,瀟瀟雨歇。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懐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耻,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闌山缺。壯志飢飱【仇冦】肉,笑談渇飲匃奴血,待従頭,収拾舊山河,朝【金】闕。
关于这首词的真伪,历年来有不少学者众说纷纭。老街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旁观者,对于这首词的真伪无从判断。
我要说的是,这首词与岳飞的另一首《小重山》词风迥异,如果李清照注意到这首满江红,估计也会把岳飞归入苏轼一类: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李清照《词论》)
李清照喜欢的,或许是岳飞这首《小重山》的风格。
三、《小重山》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相比较《满江红》的情绪高昂、壮怀激烈,完全是直抒胸臆。而《小重山》更具备词的传统特点:愁肠百转,含蓄顿挫。结尾三句将内心所想婉转道出,可以看出词家的本色。
这首词上下阙各五句,押平韵。
上阕写景为主,寒蛩(秋天的蟋蟀)是听觉,顺便交代了时令,月胧明是视觉。诗人也不能寐,被寒蛩惊醒思念之梦,起床后独自徘徊,帘外悄无一人,只有朦胧的月色。勾起读者的好奇,为什么睡不好呢?
下阕抒情,为了将功立业,耗尽一生,如今想回归故园(上阕有千里梦)却不能如意。想把自己的心事用音乐来表达,可惜没有知音欣赏,就是把琴弦弹断有谁听呢?
这首《小重山》很好地诠释了况周颐关于“词心”的论述。况周颐在《惠风词话》说过:
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
岳飞整首词的意思是:欲施展抱负又无人理解。但是词人含蓄收敛,婉转道出。这和《满江红•写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满江红一语道破,直来直往,不需要读者细细揣摩就知道作者的意思;而《小重山》则不同,只看字面意思,只能看清楚“归乡而不得”,对于“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言外之意,就会有歧义。只有了解作者的背景,才能明白其真正的含义。
如果是一个和平时代的作者,可以理解为简单的怀才不遇。如果是宋金交战时代,自然就清楚这首词的格局甚大,不亚于《满江红》,是一种准备“收拾旧山河”却壮志难酬的痛苦。
如果以李清照的词学观点来看,一定会喜欢这首《小重山》的。

四、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在《全宋词》中,岳飞还有一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这首词相对就不太出名了。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效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这首词和《满江红•写怀》相似,同样是登临望远,抒发报国之志。只是这首写景更多一些,而且也有具体的地点:黄鹤楼、万岁山、蓬壶殿。
上阕诗人登高遥望中原,通过对比今昔景物的手法,过去是: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如今是:荒烟外,许多城郭,铁骑满效畿,风尘恶。通过这种方法写出了时代背景:靖康之难以后,国土沦丧。
下阕和《满江红•写怀》一样,还是直抒胸臆。先是叹息百姓的痛苦,后是抒发自己“当共戮力王室 ,克复神州 ”的志向,希望自己能够“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等功成名就以后,再回来重登黄鹤楼。
五、 同一内容不同的表达方式 看出“赋比兴”之法的区别
比岳飞的《满江红》和《小重山》,可以看出词人笔法的不同。容易理解赋比兴的不同。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写道“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其实和《满江红•写怀》中的这一段意思一样: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两首《满江红》的表达以“赋”为主。
同样这两段话,在《小重山》却写作“欲将心事付瑶琴”。变直抒胸臆为婉转含蓄,这是"比兴"之法,背后有作者深深的寄托。对于景物的描写,是“兴”,以弹琴寄托其志是“比”。这种比兴寄托之法,在南宋后期王沂孙等人的咏物词中最为常见。
比兴用得好最有词的味道。

结束语
岳飞也有其任性的一面,如《小重山》中:”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一般认为,这首词写于绍兴七年(1137年)左右。当时岳飞曾经因不满于刘光世所部的安排,一怒之下辞职归乡,后来赵构派人好一顿劝,岳飞才回来。
1141年,岳飞准备北上直捣黄龙时,又被秦桧召回, 岳飞恳请归田而居,宋高宗却以“未有息戈之期”为由不许。但是坚决反对和议的岳飞,却成了秦桧和赵构的一块心病。
绍兴十二年(1142年1月27日),终于宋高宗下达命令:
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
一代名将,毕生致力恢复中原、一雪国耻的岳飞因 “莫须有”罪名惨死于风波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而一位悲剧英雄。
结束时,老街依照惯例作《小重山•读岳飞传有感》一首:
秋雨萧萧未忍听,故园残梦里、角声鸣。残云渐尽月空明,人独立、白首忆征程。
尘土与功名,山河浑似旧,不胜情。凭栏长啸有谁听,朱弦绝,惆怅曲难成 。
@老街味道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24-7-2 20:38 |显示全部楼层
文天祥是杜甫的铁杆粉丝。在元大都(今北京)被囚禁三年多的时间里,共集杜诗二百首。
    他在《集杜诗》自序中云:余坐幽狱中,无所为,诵杜诗,稍习诸所感兴,因其五言,集为绝句。久之,得二百首。  凡吾意所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并作《读杜诗》一首:
           平生踪迹只奔波,偏是文章被折磨。
           耳想杜鹃心事苦,眼看胡马泪痕多。
           千年夔峡有诗在,一夜耒江如酒何。
           黄土一丘随处是,故乡归骨任蹉跎。

这首七律高度概括了杜甫颠沛流离,死时贫寒寂寞及身后冷清凄凉的一生。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24-7-8 09:44 |显示全部楼层
元军统帅张弘范在南征中曾写过一首《过江》诗:
          磨剑剑石石痕裂,饮马长江江水竭。
          我军百万征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
此诗说明蒙古骑兵的铁蹄在践踏南宋国土时,屠杀了成千上万无辜的百姓,烧毁了江南无数的村镇,关于这一点连元军统帅张弘范自己也直言不讳。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24-7-8 11:32 |显示全部楼层
咸淳五年(1269)四月,34岁的文天祥被任为宁国府知府(今安徽宣城),他取道水路,浮船赣江与长江去宁国府,乘船经过隆兴(今江西南昌市)时写下诗一首《题滕王阁》:
              五云窗户瞰沧浪,犹带唐人翰墨香。
              日月四时黄道阔,江山一片画图长。
              回风何处抟双雁,冻雨谁人驾独航。
              回首十年此漂泊,阁前新柳已成行。
全诗像一幅彩色点染的山水图倦。它不仅使我们感受到江山的香气和美丽,而且使我们感受到江山之所以又香又美,正是由于日月四时运行不息,天地长新。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24-7-9 15:16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是文天祥心目中的偶像
     文天祥分别在中举人、囚徒北上和狱中想着苏轼。
    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二日(即1236年6月6日),文天祥(1236—1283)出生在江西省吉州庐陵(今吉安)富田文家村,字宋瑞,号文山。
    其弟文璧,生于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戊戌三月初三。
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八月,文天祥、文璧兄弟俩参加吉州乡试,哥俩同时考中贡生,即举人。文天祥写了一首题为《次鹿鸣宴》的诗,以表心迹:
               礼乐皇皇使者行,光华分似及乡英。
              
贞元虎榜虽联捷,司隶龙门幸缀名。
              
二宋高科犹易事,两苏清节乃真荣。
              
囊书自负应如此,肯逊当年祢正平。
    这是文天祥所写的第一首诗。诗中的二宋,指北宋宰相宋庠、宋祁同为宋仁宗天圣初年(1023)进士;两苏,指苏轼与苏辙同在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文天祥在诗中以二宋、两苏来比况自己与弟弟文璧。只有像苏轼、苏辙那样能保持清高的节操,才是真正的光荣。同时,他又以东汉名士祢衡才华出众、性格刚强、蔑视权贵的品质,作为自己的榜样,并认为这是作为一个书生应有的抱负。
    宗宝祐四年(1256年)正月,在父亲文仪的陪同下,文天祥与文璧来到临安参加省试。二月初一礼部放榜,他们均被录取为奏名进士。文璧因留在旅馆照顾病重的父亲未能参加殿试。
    五月初八,文天祥参加在集英殿举办的殿试,对策中,洋洋万言,一挥而就。考官王应麟称赞这篇策论“古谊(义)若龟鉴,忠肝如铁石”,理宗皇帝亲擢为第一。
    五月二十四日放榜,21岁的文天祥以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及第。在礼部贡院举行的鹿鸣宴上,文天祥向理宗皇帝进了一首谢恩诗《集英殿赐进士及第恭谢诗》:
           于皇天子自乘龙,三十三年此道中。
           悠远直参天地化,升平奚羡帝王功。
           但坚圣志持常久,须使生民见泰通。
           第一胪传新渥重,报恩惟有厉清忠。
       理宗皇帝也御笔赋诗一首《赐状元文天祥已下诗 》:
              道久于心化未成,乐闻尔士对延英。
             诚惟不息斯文著,治岂多端在力行。
             华国以文由造理,事君务实勿沽名。
             得贤功用真无敌,能为皇家立太平。
      三年后的理宗开庆元年己未(1259)正月,文天祥陪文璧赴临安参加殿试,当年,文璧中进士,被授予迪功郎、临安府司户参军的官职,管理户籍和财务。

    景定三年(1263)四月,27岁的文天祥任秘书省正字,不久任著作佐郎兼景献府教授。五月任殿试覆校考官,并晋升为校书郎,这年南宋的著名诗人邓光荐、刘辰翁中进士。
    景定四年(1264)正月,28岁的文天祥晋升为著作佐郎兼景献府教授,二月,兼任权刑部郎官。正字、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都是文职,“权刑部郎官”,便要和刑事打交道了。
    咸淳六年(1270)四月,35岁的文天祥任军器监,兼崇政殿说书、学士院权直、玉牒所检讨官。崇政殿说书即给度宗皇帝讲书,学士院权直即替皇帝起草诏书。七月,加任秘书少监。

    在抗元的斗争中,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县五坡岭兵败被俘,他被元军囚于战船上,随同元军追击南下的南宋行朝。
在祥兴二年(1279)正月十二日,船过珠江口海面的伶仃洋,文天祥写下千古名篇《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砥砺前行。

     二月初六,宋、元两军大战于新会崖山,南宋败亡,陆秀夫背负宋少帝赵昺投海,战死及殉难者十余万人,文天祥目睹南宋的灭亡,哭以长诗《二月六日,海上大战》。
    三月十三日,文天祥被押解至广州,期间,文璧从惠州来广州告别,并谈其次子文升过继给文天祥之事(文天祥长子道生病死于惠州,时十三岁;次子佛生在永丰空坑兵败中死于踩踏道中,时十一岁),文天祥托文璧保管好其诗文,即《指南录》诗稿。
    四月二十二日,文天祥离开广州,被元军都镇抚石嵩押送开始北上元大都(北京)。
   六月初五日过隆兴(南昌),初七到南康军后,作诗一首《南康军和东坡酹江月》:
庐山依旧,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空翠晴岚浮汗漫,还障天东半壁。雁过孤峰,猿归老嶂,风急波翻雪。乾坤未歇,地灵尚有人杰。
堪嗟飘泊孤舟,河倾斗落,客梦催明发。南浦闲云连草树,回首旌旗明灭。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夜深愁听,胡笳吹彻寒月。

    十月初一到达元大都,在元大都(今北京)被囚禁三年多的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如《指南录后序》《吟啸集》《集杜诗》二百首等。
     在狱中还读苏轼的赤壁赋,并作《读赤壁赋前后二首》其一:
                                                   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汗漫游。
                  今古兴亡真过影,乾坤俯仰一虚舟。
                  人间忧患何曾少,天上风流更有不。
                  我亦洞箫吹一曲,不知身世是蜉蝣。
    文天祥于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 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参考书目
1《文天祥诗集》,黄兰波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7月。
2 [size=18.6667px]、《文天祥研究资料集》,刘文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1月。
3、《文天祥研究》,俞兆鹏、俞晖,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4《文天祥传》,万绳楠,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24-7-12 16:10 |显示全部楼层
                 文天祥大魁天下之年龄略考
    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二日(公历:1236年6月6日),文天祥出生于江西吉州庐陵(江西吉安)富田文家村,字宋瑞,号文山。
    其弟文璧,生于宋戊戌(1238年)嘉熙二年三月初三。
    理宗宝祐三年乙卯(1255)八月,文天祥、文璧兄弟俩参加吉州乡试,哥俩同时考中贡士,即举人。文天祥写了一首题为《次鹿鸣宴》的诗,以表心迹:
               礼乐皇皇使者行,光华分似及乡英。
              
贞元虎榜虽联捷,司隶龙门幸缀名。
              
二宋高科犹易事,两苏清节乃真荣。
              
囊书自负应如此,肯逊当年祢正平。
    父亲文仪也非常高兴地赋《诗一首》表示祝贺:
          乙卯之春凤诏颁,二孙(子的意思)指拟上春宫。
          兰宫绾却蓝袍了,犹恨麻衣泪未乾。
    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正月,文天祥与文璧,在父亲文仪的陪同下,来到临安参加省试。二月初一,礼部放榜,他们均被录取为奏名进士,也就是取得参加殿试的资格。
    据(宋)江万里在《革斋先生墓铭》中记载:“(参加省试后)礼部具奏二子,天祥奉君命先对于广殿”。也就是说,文天祥是按照父亲的安排先参加殿试的。
(元)刘岳申在《广西宣慰文公墓志铭》中说:“公与丞相俱学,俱贡,俱第。将入对,太师疾病,独留侍,丞相擢进士第一。至开庆己未,公始对。”
也就是说,父亲病重,文璧单独留在旅馆照顾父亲而未能参加殿试。
三年后的理宗开庆元年己未(1259)正月,文璧在文天祥陪下,赴临安参加殿试,当年,文璧中进士,被授予迪功郎、临安府司户参军的官职,管理户籍和财务。
    祐四年(1256年)的五月初八,文天祥参加在集英殿举办的殿试,对策中,洋洋万言,一挥而就。考官王应麟称赞这篇策论“古谊(义)若龟鉴,忠肝如铁石”,理宗皇帝亲擢为第一。
五月二十四日放榜,21岁的文天祥以一甲第一名即状元及第。在礼部贡院举行的鹿鸣宴上,文天祥向理宗皇帝进了一首谢恩诗《集英殿赐进士及第恭谢诗》:

           于皇天子自乘龙,三十三年此道中。
           悠远直参天地化,升平奚羡帝王功。
           但坚圣志持常久,须使生民见泰通。
           第一胪传新渥重,报恩惟有厉清忠。
    他表示,不忘皇恩,会更加努力效忠皇帝。理宗皇帝也御笔赋诗一首《赐状元文天祥已下诗 》:
          道久于心化未成,乐闻尔士对延英。
         诚惟不息斯文著,治岂多端在力行。
         华国以文由造理,事君务实勿沽名。
         得贤功用真无敌,能为皇家立太平。
    在历次应试的士人中,有几人能享此殊荣?此时,文天祥刚过21岁,还是个毛头小子。
    据《宋史.文天祥传》载,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size=18.6667px]文天祥的《纪年录》载,文天祥生于端平三年(1236)五月二日,中状元时为祐四年(1256年)五月二十四日,年龄为二十一。
另,据(宋)郑思肖《文丞相叙》载“公宝祐四年年二十一,廷对擢为大魁”。文天祥自己在《先君子革斋先生事实》中说:“不肖孤二十有一载,弟方冠且髫,承颜菽水,岁月几何?”
因此,《宋史》的记载应改为二十一岁。
    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县五坡岭兵败,被俘,他被元军囚于战船上,随同元军南下,追击南宋行朝。
    祥兴二年(1279)正月十二日,船过珠江口海面的伶仃洋,文天祥写下千古名篇《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砥砺前行。
    二月初六,崖山海战,南宋败亡,陆秀夫背负宋少帝赵昺投海,战死及殉难者十余万人。
    四月二十二日,文天祥被元军将领石嵩和囊家歹押送离开广州,开始北上元大都(北京)。十月初一,到达元大都,在元大都被囚禁三年多。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有人说:“宋之亡,不亡于皋亭之降,而亡于潮阳之执;不亡于崖山之崩,而亡于燕市之戮。”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24-7-18 14:25 |显示全部楼层
                          文天祥次子佛生的生死之谜
    文天祥于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二日(1236年6月6日),出生在江西吉州庐陵(吉安)富田文家村,字宋瑞,号文山。
   其家庭成员有: 妻欧阳夫人,二妾黄氏、颜氏;二儿子,长子道生、次子佛生;六女儿。
    理宗宝祐四年丙辰(1256),21岁的文天祥中状元。
  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文天祥在赣州任知州时接到勤王诏书,他尽散家财以资军费,招募义军三万多人,奔赴都城临安勤王。
   在抗元的斗争中,景炎二年(1277)八月十七日,兵败于江西省永丰县空坑村,妻欧阳氏、二妾颜氏和黄氏、次子佛生、二女柳娘、三女环娘共六人皆被元军俘。

   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县五坡岭兵败被俘,他被元军囚于战船上,随同元军追击南下的南宋行朝。
  祥兴二年(1279)正月十二日,船过珠江口海面的伶仃洋,他写下千古名篇《过零丁洋》。
     二月六日,宋、元崖山海战,南宋战败灭亡。
    四月二十二日,文天祥被元军押送离开广州,开始北上元大都(北京)。十月初一到达元大都。
     文天祥在元大都被囚禁三年多,于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 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问题的提出
1、祥兴元年(1278)十一月,文天祥的大儿子道生病死在惠州。
2、次子佛生在空坑之役中被俘,后逃脱,是生是死,历史上有争论。他在诗文中也只是说听闻已死去,但不能确定,这就成为历史疑案。
   如他说:“寻闻自隆兴北行,惟佛生已死。”(妻第一百四十三),在《集杜诗.次子》的序言中说:“次子佛生生有奇缘,听说已死于乱世”。
   在《狱中家书》中说:“吾二子,佛生失之于乱离,寻闻已矣。”这些都是他本人被捕后的听闻,不能确定次子佛生的死亡。
3、 文升(嗣子)在《文氏佛生圹志》中说:“与佛生大哭 ,弗忍言。不二日,感疾而卒,实至至元二十一年(1284)甲申岁三月三日卯时,得年十有八。”
    文天祥的弟弟文璧在至元丙戍年(1286)七月十五日写的《齐魏两国夫人行实》中说:“道生后夫人两月卒于惠(惠州),佛生亦早夭。”  
   即否定次子道生十八岁死亡之说,但也没有具体的岁数,只说早夭
   在《文天祥研究》P226页书中说:“被俘后,但后来不见了佛生,在那兵荒马乱的时刻,谁也不知道他的下落。”
    2023-06-26,澎湃新闻以《文天祥次子的下落》也进行了分析。对次子道生十八岁死亡表示否定,但提出新的看法。
4、据光绪元年重修的《文氏族谱》载:“佛生死时年十一(即1277年),至已卯(1279年),丞相自隆(南昌)与北行始知已死,而哀恸之。”
   又说:已丑九月既望,偶阅通谱第四卷三十三篇载:《文氏佛生圹志》中说:“与佛生大哭 ,弗忍言。不二日,感疾而卒,实至至元二十一年(1284)甲申岁三月三日卯时,得年十有八。”
   但不知存是何矣?高州之信宜县?然耶否也。录此以后,将来之寻究者,王业如精华笔。

因此,次子佛生被俘逃脱后死亡,时间是1277年,时十一岁。
参考资料
1. 《文氏通谱》,光绪元年乙亥重修。
2. 《文天祥研究资料集》,刘文源(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1月。
3. 《文天祥研究》,俞兆鹏、俞晖,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24-7-25 16:23 |显示全部楼层
                  文天祥的大弟文璧一生官运亨通
     文璧,天祥之胞弟也,字宋珍,号文溪有四兄弟,文天祥排行老大,大弟文璧比天祥小两岁,宋嘉熙二年戊戌(1238年)三月初三,出生于江西吉州庐陵(吉安)富田文家村。
     一、南宋末年时期(1259年一月--1276年二月)
    理宗开庆元年(1259) 己未正月,文天祥陪同文璧赴临安参加殿试,这年,文璧进士及第,被授予迪功郎、临府司户参军的官职,管理户籍和财务。三年后的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五月,转任瑞州新昌知县文天祥赋诗一首表示祝贺《别弟赴新昌》:
                   十载从游久,诸公讲切精。
                  
天渊分理欲,内外一知行。
                  
立政须规范,修身是法程。
                  
对床小疏隔,恋恋弟兄情。
后来,文璧历官签判宁海军、通判临安府,有政绩,(军、府称治)。
    咸淳十年(1274)九月,元军20万大军挥师南下,南宋各路军队溃败,将领纷纷降元。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文天祥应朝廷诏书起兵勤王,当时,文璧正任制置两浙主管官告院,朝廷差他为勤王军主管书写机宜文字,负责义军的内务工作,成为文天祥的助手。德祐元年( 1275)十月,除(任命为)直秘阁(正八品),主管台州崇道观,不久,差知惠州。考虑到元军继续南侵的可能,文璧把母亲、妹妹、文天祥妻儿、三弟文璋、堂弟天瑞家人共几十人全部接到惠州。在元军到达广东后,文天祥、文璧、文璋兄弟三人一直活跃在抗元前线,文家人也是饱受战乱的颠沛之苦。
     后来,文璧寻升直宝谟阁,知梅州军州,复由兵部郎提点广南东路刑狱。

  二、南宋行朝时期(1276年二月--1279年二月)
    德祐二年(1276)闰三月,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与二王在温州建立都督府,文璧以将作监参议府事。都督府迁到福州,建立行朝,文璧历任兼权枢密副都承旨,寻除秘阁修撰,枢密副都承旨,江西路转运副使,升兼参谋,多次参与军政大事的密议。
    祥兴元年(1278)年五月二十五日,任命为权尚书户部侍郎(从三品)、广东总领、兼知惠州,负责行朝筹办资粮。
    九月初七,母亲曾德慈病逝,丁母亲忧,还葬惠州,誓墓终身。南宋行朝寻累诏起复,继续投入抗元斗争,任宝章阁待制,仍任旧职,兼广东招谕使、参赞都督军事。又任以权户部尚书(正三品),即财政部长职务,负责为行朝运筹粮饷。侧兵间,兼运筹给饷于危急存亡之秋。

三、降元时期(1279年三月--1286年初)
    元至元十六年(1279)二月六日,宋、元大战于崖山,南宋败亡。在国已亡,太皇太后谢道清已有谕诸郡无重困生灵之诏,复国无望的情况下,这年的秋天,他和三弟文璋以惠州城降元,并于十一月间携家离开广东,越过大庾岭返回江西老家。
     元朝任命他为少中大夫,惠州路总管兼府尹,并于至元十七年(1280)下诏催他去元大都(北京)觐见元世祖忽必烈,当年五月,文璧与最小的表弟曾明孺奉召来到元大都。
    弟弟文璋未去元大都,只以同知南恩路(广东阳江)总管府事的官衔与文璧联名奏闻。
    至元十八年(1281)春天,元世祖忽必烈在宴殿召见文璧和曾明孺,封文璧为临江路(江西樟树县)总管兼府尹,封曾明孺为吉州路(江西吉安)归德奕敦武校尉管军把总。
    不久,元朝文璧嘉议大夫、同知广东道宣慰使司事(从二品),改宣慰广西分司邕管(南宁简称邕)。其女儿文孟端(字月卿,1269-1303年),嫁循州(广东龙川县)路总管府同知胡桂之妻。

      至元二十三年(1287)初,文璧辞官自广西归江西老家庐陵,同时,以丞相(文天祥)前请,奏请元朝廷,获准加封三代为官,修建祠堂,刊刻文山诗稿及修文氏族谱。回老家后的文璧,日不暇给,命自己的儿子隆子,稍仿古制,建家庙祠惠国;而上永国,邢国,齐魏国夫人;而上永国,邢国夫人。

     后来,文璧与文富(文升的长子)及张弘毅等乡人,搜集文天祥诗文,在文山之麓的道体堂刊刻《文山先生文集》,史称“道体堂”刻本,这是中国首个私人刊刻本。
     《文山先生文集》共二集,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共集三十九卷。前集三十二集,刊刻于元贞二年(1296)太岁丙申冬至日。后集七卷,刊刻于大德元年(1297)丁酉中秋日。
    大德二年(1298)十一月二十一日,文壁去世,享年60岁。
   死后30多年的文璧,还受到元朝的褒奖,元统二年(1334)七月,加赠通议大夫、秘书卿、上轻车都尉,追封雁门郡侯,谥文惠。
    说明:自道体堂刻本《文天祥诗文集》问世后,元、明、清及民国,七百多年间,《文天祥诗文集》一版再版,反复刻印多达五十多个版本,这使文天祥诗文集得以留传至今。新中国成立后,黄兰波、陈清泉、张玉奇、吴海发、刘文源、万绳楠、俞兆鹏等一大批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文天祥诗文及历史,有些地方还成立文天祥研究会,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作为文氏后人,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24-7-27 09:56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文氏族谱》中的“从”和“孙”字的说明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些有关文天祥的文章,但其对亲属关系一直没有搞清楚,主要是对《文氏族谱》中的“从”和“孙”字不理解,特说明如下:
1、“从”字在《新华字典》中有解释为:指同宗而非嫡亲的亲属。如“从”兄弟,“从”伯叔。在《文氏族谱》中也有,如:天瑞,名辉,号东山,丞相“从”弟也(即堂弟的意思)。

2、在《文氏族谱》中的“孙”字,是客家地区方言“子”的意思。如:《文应麟传》中,文应麟,天祥“从孙”(即从子,堂侄的意思,他是文天祥从弟文天瑞的大儿子。),少使酒,好剑,尚气节。
   再如:《妻室》中,夫人,欧阳氏(?----1305),庐陵永和人。白鹭洲书院山长欧阳守道之“从孙”女(即从子,堂侄女的意思,她是欧阳汉老的女儿)。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在两儿子乡试同时中举人时,非常高兴地赋《诗一首》,表示祝贺:
          乙卯之春凤诏颁,二孙指拟上春宫。
          兰宫绾却蓝袍了,犹恨麻衣泪未乾。
注释:“乙卯”即1255年;“孙”是子的意思,二孙即两儿子,客家地区方言;“犹恨麻衣泪未乾”是说,儿子老三霆孙在这年的七月刚去世,年仅16岁。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24-8-9 08:55 |显示全部楼层
                                                                                                                                       
                                       元朝的建立
     金泰和四年(1204),蒙古族首领铁木真通过残酷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泰和六年(1206),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外蒙肯特省),国号成吉思汗“大蒙古国”(Yeke MonggholUlus),即大蒙古帝国。建立大蒙古国后,成吉思汗不断发动征服战争扩张其疆域,1217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蒙军一直进攻到波斯及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
    1227年灭西夏,这年的八月,戎马一生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远征中病逝,终年66岁。
    其子窝阔台汗为蒙古帝国第二代大汗,1235年在哈拉和林(蒙古国哈拉和林建都城

     定宗三年(1248)四月,第三代大汗贵由汗去世。历经一番角逐,1251年7月,蒙哥登上可汗,随即进行内部改革,并以开平府(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的闪电河北岸)为上都,燕京(北京)为中都。宝祐六年(1258)二月,蒙哥在内部稳定并巩固了政权之后,决定命阿里不哥留守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调动三路大军进攻南宋。蒙哥亲率主力攻打四川,其弟忽必烈从中原渡淮河南下进攻鄂州(湖北武汉),大将兀良合台自大理(云南)下交趾(泛指五岭以南地区),破广西,攻潭州(湖南长沙),然后在鄂州会师。
    开庆元年(1259)二月,蒙哥汗率兵围攻四川战略要地合州(重庆合川)钓鱼城,七月初,蒙哥亲临战场被炮震伤,只得退兵,因伤过重死在四川,享年52岁。南宋军民取得钓鱼城保卫战的胜利。

    蒙哥汗的四弟忽必烈与七弟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
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宗王蒙古帝国阿速台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于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外蒙)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与此同时,忽必烈与南宋议和后返回上都开平府(内蒙古多伦县),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会自称大汗。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法令,即位为薛禅皇帝,并建元中统,上都成为新的都城。由于忽必烈在中原汉地自行集会称汗,并且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汗位战争。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定为一尊,但他的“行汉法”主张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汗国,结果导致其他几个蒙古汗国纷纷脱离。八月,忽必烈定燕京为中都,把政治中心南移,又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1264)。从此,蒙古帝国不复存在。[size=18.6667px]至元四年([size=18.6667px]1267[size=18.6667px]),下诏迁都中都。
     
至元八年(1271),元世祖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大元”。这是蒙古帝国政权由世界帝国转为中原王朝的分水岭,蒙古政权之前对中原的统治是掠夺性的殖民地式统治,只有到了忽必烈时才转型为以中原为主要占领地的王朝,且在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现,故“大元”的建立应由此算起。
    至元九年(1272),在太保刘秉忠规划下,把中都改为大都(北京)并建立都城。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杭州),俘虏6岁的宋恭帝及谢太皇太后。至元十六年(1279)二月,元军在崖山海战中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南宋灭亡。元朝遂统一全中国。

    因此,元朝经历了从哈拉和林(外蒙)---上都(内蒙)--大都(北京)三次南迁过程。1368年,元朝被明朝朱元璋所灭。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24-8-13 16:08 |显示全部楼层
                                                  文天祥世家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二日(1236年6月6日)出生于江西吉州庐陵(吉安)富田文家村。
    文天祥有四兄弟,他是老大,三个弟弟分别是大弟文璧、二弟霆孙、三弟文璋。其中二弟文霆孙在1256年七月病逝,年16岁。还有三个妹妹。
     据《宋史》记载,文天祥“体貌丰伟,美晰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
    文天祥家庭: 妻,欧阳夫人,二妾,黄氏、颜氏;二个儿子,长子道生、次子佛生;六个女儿,长女定娘、次女柳娘、三女环娘、四女监娘、五女奉娘、六女寿娘
     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八月,文天祥、文璧兄弟俩参加吉州乡试,他们同时考中贡士,即举人。
     21岁的文天祥于宗宝祐四年(1256年)五月二十四日中状元。二十八日,父亲文仪病死于都城临安,享年42岁。
    母亲曾德慈,于祥兴元年(1278)九月初七病死于惠州,享年65岁。十一月,长子道生也病死在惠州,时年十三岁。长女定娘、六女寿娘也在景炎二年(1277)三月先后病死于广东河源。
    景炎二年(1277)八月十七日,在江西永丰县空坑之役中,欧阳夫人、黄氏、颜氏、次子佛生、次女柳娘和三女环娘六人被俘。次子佛生在押解途中逃脱被踩死于道中,时年十一岁。颜氏和黄氏也分别在北上途中自杀身亡。 欧阳夫人、次女柳娘和三女环娘被押解到元大都(北京)。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海丰县五坡岭兵败被俘,四女监娘和五女奉娘也同时遇难。大妹夫孙栗、二妹夫彭震龙在抗元的斗争中战死。
文天祥,一个状元的家庭为何发生如此大的不幸,这还得从头说起。
     至元八年(1271),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北京)建立元朝后,于咸淳十年(1274)九月,令伯颜率20万元军挥师南下,兵分三路进攻南宋,南宋军队节节溃败,鄂州、襄阳、樊城等重镇失守,大批将领纷纷降元。
    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南宋朝廷谢太后下《哀痛诏》,要求全国起兵勤王。在赣州任知州的文天祥接到勤王专旨后说:“国有大灾大患,不能不出身捍御”,于是尽出家产以充当军费,招募义军3万多人,从赣州直奔都城临安勤王。
    当时,大弟文璧正任制置两浙主管官告院。文天祥在赣州建立勤王军帅府后,即上奏朝廷请求以文璧为助手。朝廷差文璧为勤王军主管书写机宜文字,事无大小文天祥都与他商量而后行,可见他在勤王军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文天祥的大妹文懿孙的丈夫孙栗,任宣教郎、带行监官告院、知龙泉县。二妹文淑孙的丈夫彭震龙,补宣教郎、带行太社令、知永新县。 文天祥的表弟曾良孺和曾明孺兄弟俩一起加入同都府军幕,后都为兵部架阁,跟随文天祥勤王。
   
    二月二十五日,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文殿修撰、枢密副都承旨、江西安抚副使兼知赣州。不久,又命他兼江西提刑,并晋升为集英殿修撰、江西安抚使。枢密院是国家最高军事机关,副都承旨是枢密使的属官;安抚使是一路的统帅。
  
1277年二月,文璧带着一大家子人,在战火中颠沛流离,辗转于惠州、循州(龙川)之间,三月,最后才来到梅州与文天祥相聚。文天祥与家人相见时,知二女病死河源县,痛哭不止。后来,文天祥在《集杜诗》中写了题为《二女》的诗,记述了他当时的心情。
           床前两小女,各在天一涯。
           所愧为人父,风物长年悲。
景炎二年(1277)八月十七日,在江西省永丰县空坑村战败,妻欧阳氏、妾颜氏和黄氏、次子佛生、二女柳娘、三女环娘共六人皆被俘。自隆兴北行元大都。押解途中,次子佛生逃脱,后被踩死于道中,妾颜氏和黄氏也分别自杀身亡。妻欧阳氏、二女柳娘、三女环娘被押解到元大都。
     文天祥于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元世祖忽必烈曾说“谁家无忠臣”。文天祥就义后又说:“文丞相,好男子,不肯为吾用。一时轻信人言杀之,诚可惜也!”
     不久又说:“吾亦悔杀此人,至今伤悼,噬脐无及。朕今以礼祭奠,赠谥厚爵,庶可解其幽明之恨。”于是下诏令,封了文天祥一大堆头衔,如金紫光禄大夫、太保、中书平章正事、庐陵郡公,赐谥号忠武。并设祭坛,命文武百官前往祭祀。
    十二月初十,在东宫的欧阳夫人奉旨前去柴市为文天祥收尸,张弘毅及十义士收敛遗体,暂时葬于都城小南门外五里道旁,以便将来迁葬江西故乡。
     至元二十年(1283)八月,张弘毅把文天祥的骸骨带回到庐陵,交给文家,至元二十一年(1284)葬于富川东南二十里鹜湖大坑,实现了文天祥“狐死首丘”归葬故乡的愿望。
     
    文璧降元后于至元十八年(1281)九月赴任临江府(江西樟树县)总管兼府尹。至元二十年(1283)八月,他派人到广东河源把母亲曾德慈的骸骨迁回老家。元二十三年(1286)七月十七日,安葬于庐陵淳化乡靖居里三采之原。
    文天祥就义后的第5年(即1287年),文璧辞官从广西回江西老家,元朝以丞相(文天祥)前请,文家得加封三代为官,修建祠堂,刊刻文山诗稿及修文氏族谱。
     欧阳夫人原来在东宫,后来与其婢女翠哥跟随公主下嫁驸马高唐王,住在大同路丰州(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白塔村)栖真观。直到大德八年(1304),欧阳夫人才和文升(嗣子)一起回到庐陵,不幸于大德九年(1305)二月十九日去世,葬于富川南二十里之洞源。
     柳娘后来作为陪嫁婢女随公主下嫁赵王去了沙靖州,死于大德年间(1297--1307)。环娘后来也作为陪嫁婢女随公主下嫁岐王去了西宁州(青海西宁),直到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她才在河州(甘肃临夏)养老。柳娘和环娘两人皆无生育。
    在老家文山之麓,当年文天祥建造的文山别宅,有一道体堂,文璧与文富(文升的长子)及张宏毅等乡人,搜集文天祥诗文,于1296年开始在道体堂刊刻《文山先生文集》,史称“道体堂刻本”,这是中国首个私人刊刻本。“道体”,盖谓士君子立身行己,必以体道为心也。
    《文山先生文集》共二集,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共集三十九卷。前集三十二集,经百方搜访,自宝祐乙卯后,至咸淳甲戍止。刊刻于元贞二年(1296)太岁丙申冬至日。后集七卷,更当访求,陆续入集,刊刻于大德元年(1297)丁酉中秋日。
    文天祥殉国五十一年的元统改元年(1333)七月,文富为湖广省检校官,其在道体堂开始刊刻(元)辽阳儒学副提举庐陵人刘岳申撰写的《文丞相传》。十二月朔,(元)参议中书省相台许有壬为之作序,使《文丞相传》在元代“盛行于天下”。
    道体堂原为文天祥隐居文山时的住所,后成为刊刻文天祥著作和纪念文天祥的场所。

   元代的文史大家黄溍曾在《文丞相祠堂记》中说:“宋之亡,不亡于皋亭之降,而亡于潮阳之执;不亡于崖山之崩,而亡于燕市之戮。”
   明代的房安在《文山集序》中说:“嗟夫,丞相虽死,其精神在天地,勋名在简册,足以辉六合而照万世。至于成败利钝,天实为之,非人力也。”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24-8-19 09:54 |显示全部楼层
                                                   首本《文天祥传》问世于元朝
   元惠宗元统元年(1333)十一月初一日,文天祥的孙子文富(嗣子文升之子),在文山之麓的道体堂刊刻庐陵人刘岳申撰写的《文丞相传》,元朝参议中书省相台文史大学士许有壬作序,许有壬在《文丞相传序》中说:“丞相文公,平生定力,万变不渝。“父母有疾,虽不可为,无不用药之理。”公之语,公之心也。……
宋之亡,守节不屈者有之,而未有有为若公者。事固不可以成败论也,然则收宋三百年养士之功者,公一人耳。”
   许有壬又在《文文山画像赞》中说:有壬早慕文山公风节,与其孙富(文富)游,尝序公传,而未拜公像,意其雄杰峭异若太史公,疑张子房为魁梧奇伟也。富(文富)弟容奉像求赞,始遂瞻拜,乃温其如玉焉。然其栗而廉者不可掩也,仁者必有勇,公之谓也。
赞曰:
           精金不蚀,贞玉不磷。
             昆冈火炎,乃流乃焚。
             不流不焚,孰为乎真。
             摧折百至,而力不衂。
             间关万状,而气益振。
             走淮之心,有如此水。
             我人我民,我疆我理。
             独有入海,万一振起。
             天实厌宋,臣力竭矣。
             慨慷就俘,气言愈厉。
             谈笑燕市,取义得义。
             一言一动,足为人师。
若曰:
父母有疾,不可以难愈而不药,则百世之训彝。厚顔鄙夫,偷生一时。死何所遗,壤腐氷澌。公乃不死,孰得失之可疑,予今见公图绘,固秋霜烈日之梗,概而景星凤凰,足以慰后世快睹之思也。
    清乾隆皇帝在《文天祥论》中这样评述:“若文天祥,忠臣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坚,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盖志士仁人欲伸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也。……兵败被执,视死如归。”
并赋诗一首《题文山集》:
                    忠义根心节烈身,宋家终始一全人。
                    文山不独嘉其艺,题句为师千古臣。
说明:
  1许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史学家。字可用,彰德汤阴(今属河南汤阴)人。 延祐二年(1315)进士及第,授同知辽州事。官至集贤大学士(从一品),不久改枢密副使,又拜中书 左丞(正二品)。历事七朝,垂五十年。有元词人由科举而登政府者,可用一人而已。致仕后,给俸终身。卒谥文忠。著《至正集》百卷。
2文升子世家
    文天祥的嗣子文升子,升子讳升,一字逊志,号学山,生于咸淳四年(1268)正月十五日,是文璧的次子,信公因二子早丧,乃以升为之嗣。
   文升在老家文天祥墓守丧三年,后闻欧阳氏还活着在燕京,因而哭泣着说:“父骨既归于土,母生而不得养,我则非子。”于是在大德二年(1298)前往燕京,于燕故军国事鲁国平章康里文真公家迎归欧阳氏(文天祥妻子)。

元仁宗时征孝行(1312),文升以“修身治国,儒道为切”被元朝授奉训大夫、集贤院直学士的官职(从三品),集贤院是宫中的官,与翰林院相类似,直学士从三品。皇庆二年(1313)春,他还代仁宗祀淮二渎、中南二岳及南海。六月二十六日至赣(江西赣州),以疾卒于道,年四十六。葬于雩都县(江西于都县)。延祐二年(1315)十月,元朝追赠他为大中大夫、蜀郡侯,谥文庄。
文升生三子:文富,字益谦,文实,字仲谦,文宏,字季谦。
文富,元至顺初(1330)以荐举官任兴文署丞,元统元年(1333)间,改任湖广省检校官。升至延平守(福建),后任嘉议大夫、温州路总管(正三品)。
文富生二子:长子公度,字美韶,任南宁儒学学正;次子公循,字美化。美化生三子迁临江(江西樟树县)
自炳然至如虎十三世,其间历显宦持节义尽。

3文天祥作别室于文山之麓,自号文山,而颜其堂“道体”。盖谓士君子立身行己,必以体道为心也。
4文天祥就义二年后,元朝大赦天下。在至元二十一年(1284)降诏宣布“赦过宥罪,如有忠于所事者八年罪犯悉置不问。”
参考书目
1光绪元年乙亥重修《文氏族谱》。
2《历代诗人咏文天祥》,2014年5月,北京市东城区编著。
3《文天祥研究资料集》,刘文源(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1月。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 登录 后才可以回复,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QQ帐号登录
高级模式意见反馈
fastpost
关闭
111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