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加活动: 0 次
组织活动: 0 次
|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凉席满地糍粑密,糯米飘香到五更
“竹甑清烟庭院腾, 臼石围转杵乡情。 凉席满地糍粑密, 糯米飘香到五更。”打粑粑,说的是家乡湘西传统的过年打糍粑的习俗。一到腊月二十七,各家各户的主妇把早就精选好的打糍粑的上等糯米洗干净,用冷水泡胀米粒。二十八天还没亮,捞起沥干,倒入大木甑里,上水、烧柴、开蒸。火焰呼哧,当大木甑里飘出糯米的阵阵香气时,人们感受到春节的脚步声渐渐地近了。
石臼早已洗净摆放在屋外的坪上。大木甑抱了出来,蒸好的糯米被倒入石臼,热气弥漫。数个汉子各执一根T形木锤,趁热开始在石臼中鼓捣,先慢后快,一锤下去,另一锤起来,此起彼落,进退有度。在极富节奏感的捶打声中,汉子们围着石臼越转越快,越砸越有劲,越砸越响亮,哪一锤砸下去的响声越大,围观人群的欢呼声就越高。每砸一锤,汉子们的口中还不忘大声说一句祈求主人财运亨通、五谷丰登的祝福语,如果是有新媳妇的人家,就会说:“恭喜老板家的媳妇生个胖娃娃!”整个场面既洋溢着欢乐喜庆,又充满了神秘的仪式感。
刚打出的糯米团,不见一粒碎米,吃起来软软糯糯,有高粱饴软糖入口即化的感觉,大人们往往会在这时揪下一坨糯米坨给那些早就咽着口水的孩子尝鲜。同时,趁着糯米团还没冷却,女人们手里抹上菜油,将米团瓜分,滚成长条,然后扯断一块,揉成大小合适的一个个圆球,间隔适度地摆放在桌面上,再用另一张八仙桌倒扣压在上面。这时,小孩子们的欢呼声像波涛一样涌了上来,他们在桌子上面尽情地蹦啊跳啊,欢声笑语随着桌子下面的糯米坨一同被压扁成了糍粑。
打糍粑是个体力活,一般每户要打100多斤糯米的糍粑,每锅又只能蒸40斤左右的糯米。抡着木锤不断反复捶打的两个男子,仅几个回合就累得气喘如牛,即使天寒地冻,两三个壮汉也会打出一身汗水;打糍粑又是个技术活,要想打出来的糍粑软糯、细腻有韧劲,必须快、稳、准、狠,不然用力不得法、打得不准,有可能伤手。像这样既要有体力又要有技术的活,一个家庭往往难以胜任,邻里亲戚都会一起帮忙互助,有借打糍粑工具和八仙桌的、有烧火的、有蒸米的、有捶打的、还有制作的,大家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
当浓浓的人情味和年俗掺杂在一起的时候,往日平淡的生活在今天共处的日子变得更为浓酽。打糍粑那天,这家会很热闹,周边的男女老少都来围观。糯米的芳香、咚咚咚的捶打声、村民的欢笑声和和孩童的追逐声相互交织,氛围和谐,其乐融融。
注:主要内容来自湖南文人石少华的《家乡的糍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