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搜索 高级搜索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2252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宋苏轼寓惠诗作《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全文、释译暨鉴赏 [转载]

Rank: 5Rank: 5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20-6-8 10: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转载] 360百科

(北宋苏轼寓惠诗作《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全文、释译暨鉴赏)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之一,该篇是初食荔支(枝。全文同)所作。诗中运用拟人、幻想、比喻等多种手法,把荔支写得穷形尽相,使其(?稀奇?),更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遭际和胸襟。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创作年代  北宋
作品体裁  七言古诗
作者  苏轼

目录
1 作品原文
2 注释译文
3 创作背景
4 作品鉴赏
5 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作者自注:"谓杨梅卢橘也。"
②杨梅、卢橘开花结果都比荔支早,果味又不及荔支美,故称"先驱"。
③海山仙人:指荔攴(支),因它产于南海滨。绛罗襦:形容荔支外表如大红罗袄。红纱中单:形容荔支的内皮如同红纱的内衣(。)中单:贴身内衣。白玉肤:形容荔支的瓤肉莹白如玉。
④这两勺(句)说荔攴(支)自有风韵,无须等待杨贵妃的赏鉴。妃子笑: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支来(”)之句,李肇《唐国史补》说,杨贵妃生于蜀,爱吃荔支。倾城妹:漂亮的少女。
⑤尤物:指特殊美的女子或特别名责的物。《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有"夫有尤物,足以移人"的话,这里指荔攴(支)
⑥广南一带荔支与松、桧杂植,故云。
⑦这句说荔支不像北方的山楂、梨子因困于霜雪而果实味粗。
⑧桂醑(xǔ):新酿的桂酒。
⑨赪( chēng)虬珠:赤龙珠,指荔支。
⑩这两句说荔支的美味好似做熟的江鳐玉柱,又像烹好的河豚腹腴。斫(zhuó):用刀切开。江鳐柱:蛤蜊一类的名贵海味。腹腴:鱼腹下的肥肉。作者自注:"予尝谓荔支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惟江鳐柱、河豚鱼近之耳。"
⑪涉世:犹言渡世。
⑫这句说为了求得一官,早已把乡土之念看轻了。莼鲈:蔬羹,鲈鱼脍。莼(chún):莼莱,叶可做汤。《晋书・张翰传》:张翰见秋风起,想起吴中家乡的菰莱、莼羹、鲈鱼脍,便弃官归乡,后以莼鲈之思代指乡味或乡思。
⑬良图:最好的计划,谋略,更带讽刺意味。

白话译文
南有杨梅北有卢橘,都是白色的花朵青青的叶子,冬天也不落败。
烟雨蒙蒙的春天,它们的果实开始成熟,都比荔枝早,堪称荔枝的先驱。
荔枝的外壳好似海上仙女的大红袄,荔枝的内皮便是仙女红纱的内衣。
根本无须美人杨贵妃赏鉴,荔枝本身自有动人的资质、绝世的姿容。
天公遗留这仙品在凡尘,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使然。
这荔枝与松树一同生长,不像山楂、梨子那样,会因霜雪变得果质粗糙。
主人清洗杯盏,斟满了美酒,用洁白的盘子端来了这红色龙珠般的荔枝。
我听说荔枝的美味好似烹制好的江鳐柱,又像鲜美的河豚腹。
我一生做官不过是为了糊口养家,为求得一官半职,早把乡土之念看轻了。
哪里知道人生变幻无常,居然能在异乡品尝到如此佳果,贬谪到这遥远的南方也是一件好事啊。

创作背景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苏轼在惠州初食荔枝后作此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苏轼第一次吃到了因博得过杨贵妃的一笑而闻名的荔支。经他的品赏,荔支本身就被比作了穿着绛罗襦和红纱内衫的海山仙人、倾城美女,不是给"妃子笑"作陪衬的物品了。相反在诗里,妃子倒过来只成了荔支的陪衬,一起作为陪衬的还有山楂和梨,都被荔支比下去了。与荔支同享赞美的是作为荔支伴侣的松、桧和品味相像的江鳐柱、河豚鱼,而杨梅和卢橘则因为比荔支稍为早熟,许其为"先驱"。东坡先生一边喝着桂花酒,一边饶有兴致地作着点评,令人感到情趣盎然,而细读之下,却又寓意良深。荔支的"厚味"和"高格"原是东坡先生的人格像喻,"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寓含着不需要皇家的赏鉴,其自身的美便具有价值的意思。
与黄州时期咏海棠的诗相比,虽然都是以物自比,借物抒怀,但含义很不相同。海棠诗是一片凄清寂寞的氛围,诗人与海棠孤独相对,同病相怜;此诗却显得热闹,为荔支找了许多先驱、陪衬和伴侣,仿佛并不孤独。海棠是那种流落异邦、得不到欣赏的美,荔支则是自具风姿、远处南方的云山之上与松桧同老、不必等待欣赏的美。所以,写海棠诗的苏轼心怀孤傲不平之气,写荔支诗的苏轼则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颇为放达自适。所谓"南来万里真良图",这远离朝廷、没有霜雪打击的南方,才是适宜于荔支生长之地,回顾北方的霜雪之下被困的山楂和梨,真是粗俗之物了。
因此,作此诗的次年,苏轼再次吃到荔支的时候,就更明快地表示: "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名家点评
宋范正敏:"东坡《食荔枝诗》云:"海山仙人降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予诵之未尝不爱其体物之工。然其后云:'似闻江鲻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予意东坡未尝至闽中,亦不识真荔技(枝)。其曰:'四月十一日是特广南火山者耳'。故其比类仅与魏文帝、庚信同科。"(《遁斋闲览》)
南宋胡仔:"诗人咏物形容之妙,近世为最东坡"海山仙人'四句,诵此则知其咏荔枝也。坡诗自注云:尝谓荔枝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惟江珧柱、河豚鱼近之耳。又曰:"仆尝问荔枝何所似,或曰荔枝似龙眼,客皆笑其陋,实无所似也。仆曰:"荔枝似江珧柱,应者皆抚然,仆亦不解。此所谓善于比类者,若魏文帝、庾信之葡萄,乃至谬耳。《遁斋闲览》殊无鉴裁。若言闽广荔枝,高下不同则可。若言东坡不善比类,则不可也。"(《苕溪渔隐丛话》)
清爱新觉罗·弘历:"绛罗红纱"语,不露刻镂之迹,而形容备至"江鳐河豚"之比,特以其同为异味,非有深意。陈敏政驳之固无谓。胡仔辨之亦强作解事耳。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1009-1066年)、其弟苏辙(1039-1112年)合称为"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代表有宋一代新诗风和最高成就:词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绮艳柔靡积*习,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于词学发展影响深远;其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嘉祜(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苏轼像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祜(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扬州、定州。元榷(祐)八年(1093年),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途中染病,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谥文忠。著有《东坡集》《东坡乐府》等。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9Rank: 9Rank: 9

参加活动: 44

组织活动: 0

学习了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 登录 后才可以回复,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QQ帐号登录
高级模式意见反馈
fastpost
关闭
111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