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搜索 高级搜索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138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鹤岗房价降至白菜价背后:一座煤矿城市的兴衰,及与其起伏的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参加活动: 3

组织活动: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19-4-20 11: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300元每平,1.5万一套。“白菜价”的房市,让沉寂的鹤岗市一跃而出。
  鹤岗因煤炭兴盛,也因煤炭衰落。身为鹤岗人的他们,也随之浮浮沉沉。
  有在矿上工作了一辈子的老矿工,也有在煤矿行业衰落后离开家乡,远赴五千公里外的新疆工作的技术员,还有在青岛安家落户的年轻人。
  当然,不乏一些年轻人选择留下。房屋中介小李觉得,日子好不好全看自己奋斗,“南方的房价太高了,在家陪着父母就挺好的。”
  鹤岗卖房广告
  几十年一线矿工,想过出去但没有出路
  “现在已经赔钱卖了,还是卖不出去。”
  张军标价6.5万58平的房子已经在售房网站上挂了3个月,迄今为止没有接到一个咨询买房的电话。
  挂售的这套房子是老房子拆迁给的。张军说,当时只能换20平,要想换大点的,得自己补差价,但拆迁只能补房,不补钱。
  张军想把这回迁的房子留给儿子住,前前后后补了8万元,在兴安区换了个58平的商品房。
  计划赶不上变化。儿子从哈尔滨科技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回家乡工作,“在鹤岗,年轻人大学毕业后,10个中能有1个回家工作都不错了。”张军表示理解孩子的想法。
  “现在房间闲置,每年的水暖费都要1500元,卖不掉只能硬挺着”,张军说,“只要有人愿意交水暖费,就可以让他免费住。”
  鹤岗这座曾因煤炭名噪一时的城市,为鹤岗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鹤岗,几乎家家都有劳动力在煤矿上班。一旦踏入这一行,一辈子在这一行。直到有一天,煤矿衰落下去。
  张军是土生土长的鹤岗人。1989年初中毕业后,去了煤矿上做一线工人,当时的他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
  张军最开始是在国营煤矿厂工作,但总是被压工资,一压就是四五个月甚至半年。有时候吃不上饭了,矿厂就开了个合作社在外面进一些粮食、生活用品等发给工人去抵扣工资。
  后来承受不了长久的压资,张军转到了当地的私营小煤矿工作。不过,私营也会压工资,但不像国企,“顶多压个一两个月”。
  鹤岗煤矿
  在煤炭业兴盛的时候,这些私营矿厂有着更高的工资,同样意味着更高的风险。
  张军经历过煤炭的兴盛期。最好的时候大概在2007年左右,“工资能开到6000元一个月。”好景也只持续了三四年。后来,私营小矿厂一个个关闭,张军也到处换来换去,有时一年只能干半年活。
  2009年是张军最为困难的时候。“孩子上初中,学费都快负担不起了”。
  家里的唯一劳动力的张军,必须寻找除了煤炭行业以外的途径来养活家庭。去建筑工地打零工、站在街角等活是张军生活的常态,“哪里有活,我就去哪里。”
  “不是没想过出去,但是年纪大了,其他地方没熟人找不到什么工作。”张军说。
  80年代高材生迫于生计远赴新疆,仍想回鹤岗
  随煤炭行业的兴衰,被直接影响的还有53岁的赵京。
  和张军一样,赵京也是1989年进入煤炭厂工作。不同的是,这个80年代的高材生从事的是矿厂技术员的工作。
  不用经常下矿,工作轻松。在父辈和一线工人来看,赵京的工作足够安全也足够体面。如今回头来看的赵京不这么认为,“没钱没地位的,没什么可骄傲的”。
  对赵京来说,选择煤炭这条路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赵京的父亲是煤矿厂里的老工人。大学选专业时,父亲让他选了采矿专业,这在当时是抢手的金饭碗。
  “选了这个专业就局限了,再跨行也不太可能了”。赵京毕业后,顺理成章进入一家国有的煤矿企业。
  这一干就是几十年,赵京经历了鹤岗煤炭的起起伏伏。
  他的印象里,煤炭业兴盛的时候,除本地人,还有许多其他地方的人拖家带口的来矿厂上班。但煤炭的兴盛,没有给他带来生活的改善,“在国企工资不会因为行情好多发多少工资。”
  反倒效益不好的时候,更让赵京感受刻骨铭心,“好几个月不发工资,谁能承受的了?”
  被压工资的那段日子,赵京称自己压力也很大,但没有办法。矿务局也没钱,逼也没用,只能找亲戚借借渡过难关。
  与张军不同的是,他从没想过转去私营矿厂。“私营矿厂工资高点,但效益不好的时候,一年能休半年。”他始终认为,国营矿厂的安全稳定更重要。
  近年来,鹤岗的煤炭资源越来越少,很多小煤矿一个个关闭。这时候,许多人为了更高的收入选择外出务工。
  “看不到鹤岗的前景”,赵京也在2011年加入离乡的行列。当时自己的女儿还在高中。
  不过,离开鹤岗的他仍没跳出煤矿。他先后辗转山西、新疆等各地的矿厂,“人到40多岁想转行很困难,你的经验、人脉都在煤矿这块,离开煤矿什么都得从头开始,风险太大了。”
  “天天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工作。”赵京这样描述自己在外的生活,无聊且平淡,“各地的人都有,南腔北调,唠嗑也没法唠。”
  工资没太多,“一个人在外面没什么活动也没地儿花,挣的钱就都转回家里。”赵京说。
  鹤岗火车站
  鹤岗这座煤城,张军也曾一度离开。
  2014年,张军去内蒙古工作过一段时间,从事的也是煤炭开采的相关工作。
  除去每月开销,张军富余4000元左右,这是他在鹤岗工资的两倍。不过,张军只工作了一年就回来,“舍家舍业的”,张军这样解释回来的理由。
  回来后的张军再次进入矿厂,但落败的煤矿,没能让他的境遇变好。“每年能干上6个月的活都不容易。”停矿的时候,张军去打些零工。
  相隔5500公里的赵京,对鹤岗仍想回到故乡。
  “再过几年到退休的年龄,还是回鹤岗,毕竟家人朋友还都在那里。”赵京不无感慨道。
  想过留下却不得不离开的年轻人
  一辈子煤矿工作的张军,不希望儿子再回到煤矿上。最大的担忧,就是安全。赵京说,“我们这个年代的人,什么煤矿事故都见过”。
  不过,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赵京的女儿在大学毕业的时候,选择离开了家乡,目前在北京工作。
  2010年,郭潇从佳木斯大学毕业后,回到鹤岗备考当地的公务员。她是家中的独女。
  公务员失利后,她选择了一份办公室文职。做了几个月后,郭潇觉得看不到什么前途,决定去别的城市看看。
  2012年,郭潇在青岛找到了一份房地产规划工作。
  刚开始,郭潇还不能承受青岛的房价,只能选择租房住。母亲李兰英和老伴,每年过来看看女儿,呆不了太久。
  “我们只有一个女儿,自然想留在孩子身边。” 母亲李兰英说。
  打拼了6年后,郭潇在青岛买了自己的房子。这一年,她把父母接到了青岛。
  在青岛,做饭、打扫卫生、遛弯、看电视、看书等串联起,李兰英一天的生活,“女儿晚上下班回家,一家人一起吃个饭,聊聊天,一天就过去了。”
  但这里人生地不熟,李兰英平时也就和小区邻居聊几句。由于和邻居文化背景不同,也只能聊点家长里短。
  两相对照,李兰英很难割舍对鹤岗的感情。“生活有乐趣,生活圈子大,平时可以和兄弟姊妹朋友们聊聊天,聚聚会。
  有时想家了,李兰英会通过电话、微信和鹤岗的亲戚朋友们聊聊天,交流感情。
  每年暖和的时候,李兰英总会回去看看,“鹤岗现在年轻人都快走光了,希望鹤岗经济能好一些。”
  鹤岗对张军、赵京、李兰英而言,无论离开还是留下,有着难以言说复杂的情感。
  当然也有房屋中介小李这样的年轻人,仍留守当地。他说,日子好不好全看自己奋斗,“南方的房价太高了,在家陪着父母就挺好的。”

  本文来自| 每日人物宋美璐邱灵芳编辑王辉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 登录 后才可以回复,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QQ帐号登录
高级模式意见反馈
fastpost
关闭
111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