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搜索 高级搜索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9884|回复: 0

[书法] 中华名碑——封龙山颂

Rank: 4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发表于 2019-2-25 18:17 |显示全部楼层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元氏县汉代封龙山颂碑拓片.jpg


《封龙山颂碑》
  元氏封龙山之颂 惟封龙山者,北岳之英援,三条之别神,分体异处,在于邦内。磥硌吐名,与天同耀。能烝云兴雨,与三公、灵山,协德齐勋。国旧秩而祭之,以为三望。亡新之际,失其典祀。延熹七年,岁贞执徐,月纪豕韦,常山相汝南富波蔡?长史甘陵、广川沐乘,敬天之休,虔恭明祀。上陈德润,加于百姓,宜蒙珪壁,七牲法食。圣朝克明,靡神不举。戊寅诏书,应时听许。允敕大吏郎巽等,与义民修缮故祠。遂采嘉石,造立观阙,黍稷既馨,牺牲博硕。神歆感射,三灵合化,品物流形。农实嘉谷,粟至三钱,天应玉烛。于是纪功刊勒,以照令问。其辞曰:
  天作高山,实为封龙。平地特起,灵亮上通。嵯峨竦峻,高丽无双。神耀赫赫,理物含光。
    赞天休命,德合无疆。惠此邦域,以绥四方。国富民丰,穑民用章。刻石纪铭,令德不忘。
  □□□□元氏郎平棘李音,史九门张玮,灵寿赵颖,县令南阳□□□□□□□□韩林□□石师□□□□□
《封龙山颂》评一
    《封龙山颂》全称《元氏封龙山之颂》,俗称《封龙山碑》。碑立于汉桓帝(刘志)延熹七年(164)。杨守敬《平碑记》云:汉隶气魄之大,无逾此。
    《封龙山颂》的用笔,方圆兼备,藏露互见,起笔收笔处或不加收束,变化最为丰富。前人多论此碑用笔在《石门颂》与《礼器碑》之间,实则远不止此。《石门颂》虽用隶法,而因工具、载体的因素,线条形似篆书;《礼器碑》是标准的汉隶笔法,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而《封龙山颂》则全用隶法,与《石门颂》摩崖相比,更加自由奔放,变态百出,线条起伏变化甚大,更接近简书的意趣,实际上也就是更加接近书丹原貌。
    《封龙山颂》的线条与《礼器碑》又有本质的区别。虽皆为丰碑大碣,而《礼器碑》则显然精谨得多,其粗细变化,出于安排,出于老于斯道者胸有成竹的挥运,所以线条粗细分明,绝无犹豫。《封龙山颂》则不然;当然我们无法揣度书写者的真实水平如何,至少可以说,它的线条的经营意识不太明显,粗细不分明,而往往一画之中,起伏甚大,排叠之中,毫不重复,正因为此,以艺术的眼光看,倒是更富于表现的精神。它的线条不及《礼器碑》成熟,却似比《礼器碑》更富于感染力。
    如果从成熟程度上着眼看《礼器碑》与《封龙山颂》的结构,《封龙山颂》的稚拙就会更加明显。《礼器碑》能够纳一切字入规矩,而《封龙山颂》则不能,所以,在宽博的基调下,它对很多字收拾不住,只好一任其修长起来;在平正的基调下,它对很多字收拾不住,只好一任其动荡起来。此碑的生动与险绝,大抵就是这样来的。大与拙往往有不解之缘。汉代石雕、瓦当之类,多不是精雕细琢的,更显其浑莽。《封龙山颂》的气魄之大,也与其不修边幅有一定的关系。
    学隶不难于精工而难于雄肆,所以,学《封龙山颂》首先要得其大气盘旋。然而,追求大气如果流而成为狂野,则大气也随即消散。个中消息,不易厘清。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是大气;牛二买刀不给钱,则全无大气可言。板刻雕凿,与荒率不经,同样不可取。
《封龙山颂》评二
    《封龙山颂》虽然为碑,但其书刻不甚工美,刀痕斧迹清晰可见,当属粗工所为,其字笔画波挑分明,不为提按变化,且多见尖细出锋,当系刻凿所致。仔细考校其字形笔意,书写者是懂得隶法的,或许亦曾认真书写,只不过被刻工简率从事,多有省便,始成此粗陋之面目。汉石墓志、摩崖、题字、碑刻、買地券等此类现象正多,皆属逸逸草草、刻制与书写面目有别之作,可以视之为二次完成。由于刻工掩翳笔意和原貌,临习者当审慎求之,且最忌依样葫芦逐形而下的做法。如果不懂得这一点,是很难学好此碑的。
《封龙山颂》评三
    东汉延熹七年(164年)十月立。隶书十五行,行二十六字,无撰书者姓名。在河北元氏西北四十五里王村山下。此碑出土较晚,然气魄之雄伟,汉隶中无出其右者。其书法方正古健,点划之中有篆籀之意,粗犷俊朗,有独特的阳刚之美。清扬守敬评此碑:雄伟劲健,《鲁峻碑》尚不及此,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宋代洪适《隶释》及郑樵《通志略》均有著录,后湮佚。
    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十一月,元氏知县刘宝楠发现于河北元氏西北四十五里的王村山下,即命工运入城中。因搬运工嫌其沉重,乃截裂为二,后虽经嵌合,但裂纹清晰可见。此碑目前所能见到的旧拓本,均是道光后期碑裂后的拓本。
《封龙山颂》评四
    《封龙山颂》也称《封龙山碑》,东汉延熹七年(公元一**年)十月立。原碑在河北元氏县西北之王村山下。清道光27年(1847)为元氏知县刘宝楠访得,移置城中文清书院。隶书,十五行,行二十六字。
  这是一块在用笔上很近似《石门颂》和《杨淮表记》的汉碑。它圆笔中锋,锋芒内敛而奔放,极饶篆书意趣,因此突出地表现出宽博、豪放、雄肆的美感。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谓: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封龙山颂》也称《封龙山碑》,东汉延熹七年(公元一**年),为祀山颂神而立。清代此碑在搬移中断裂为三,现在断裂前的拓本,已是十分罕见的了。
    《封龙山颂》在结体上也很有特色,大多字形偏长,重心较高,下半部时见散开,而左右两角又时有偏移,加上横画的运用或上斜,或下倾,从而形成了平中出奇,稳中有险的生动笔致,其妙在有意无意之间。
    《封龙山颂》用笔圆润似《石门颂》,但外形方硬过之;笔划瘦硬险峻似《礼器碑》,但朴厚遒润过之。所以它兼有二者的美,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资料参考黄惇庄希祖 刘诗等著的《历代书法名作赏析》(江苏美术出版社)
《封龙山颂》评五
    东汉隶书碑刻。此碑又称《封龙山碑》。东汉·延熹七年(164)十月刻。纵166厘米,横100厘米。15行,行26字。在河北元氏县。原在河北元氏县西北四十五里王村山下。山名封龙山,碑为祀山颂神而立。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一月,元氏知县刘宝楠(字念楼)访得,乃命工运置城内薛文清祠之东厢。据传,移置时运工嫌其重,欲截为二,剥凿时碑裂为4块,虽经嵌合,裂纹依然可见。
    碑侧有唐咸通年题名,因字已漫漶难辨,故多不拓。
    《封龙山颂》为著名汉碑之一。其结体宽博,多用圆笔,纵横开阖,仪态万方,章法亦汪洋茂密,雄浑恣肆,耐人寻味。与《石门颂》、《西狭颂》和《杨淮表纪》等同属一路。清方朔《枕经金石跋》称其字体方正古健,有孔庙之《乙瑛碑》气魄,文尤雅饬,确是东京人手笔。杨守敬《激素飞清阁平碑记》亦谓其雄伟劲健,《鲁峻碑》尚不及也。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此碑于宋代郑樵《通志·金石略》已见著录,但不见当时拓本。刘宝楠发现于元氏王村山下,遂有拓本传世。传世旧拓本有初拓未断本和断后拓本两类。初拓未断本,以刘文清所言,即刘宝楠拓赠丁俭卿的一本。拓本后有题识,并有丁俭卿及成蓉镜、孙继三跋。惜现在很少人能看到过这一拓本。至于断后初拓本约有几种:①第十三行穑民用章字泐损,故初拓本无字。②字修补复得后,又末字下字完好。这些够考据的拓本,大约在道光末年所拓。有翻刻本,字画粗劣,石花呆滞,易辨。《校碑随笔》载:拓本中字未损的为旧。上海艺苑真赏社有影印本。
《封龙山颂》评六
    《封龙山碑》亦称《封龙山颂》,东汉延熹七年(一**)十月立。碑原在河北原是县西北之王村山下。清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为元氏知县刘宝楠访得,移置城中文清书院。隶书,十五行,行二十六字。
    《封龙山碑》书风雄强豪放,结体方正古健,笔意遒劲宽博。此碑虽发现较晚,但不失为学习汉隶书法的优秀范本。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评其:字体方正古健,有孔庙之《乙瑛碑》气魄,文犹雅饬,确实东京人手笔。杨守敬《平碑记》云:雄伟劲健,《鲁峻碑》山不及也。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封龙山碑》初拓本,九行品物流行之字上部未于上石泐相连;十行其辞曰字上横未泐;十三行穑民用章字已损,但字上部基本未于上石泐连,字上横也未泐,应为清咸丰时较好之拓本。
《封龙山颂》评七
    《封龙山碑》原位于河北省元氏县西北王村,后移置于县文清书院。现失传,下落不明。
    碑立于汉桓帝(刘志)延熹七年(164年)。无额无穿。连题共16行,行26字,后存15行。第一行书元氏封龙山之颂”7字,文从第2行起,第5行空13字,第9行空21字,第10行颂辞,第12行空14字,颂完。第1314行书元氏郎九门灵寿南阳及石师姓名,上角缺短14字。
    碑通高1.68米,宽0.91米,厚0.47米。据北京图书馆藏拓本卷轴长1.60米,宽0.93米,拓本长1.58米,宽0.86米。古籍中惟郑樵《通志》载之,自后金石各家皆未著录。至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为元氏知县刘宝楠所发现。据刘宝楠之子刘恭冕在《汉延熹封龙山碑考》中载:当时碑53寸,宽271分,厚14寸,隶书15行,行26字,字径15
    碑侧有唐咸通题名,已残泐,正面尚完好。碑刻全部为隶书,石虽剥落,文多可读,笔画较细,遒劲豪放,类似乙瑛碑(刻于东汉永兴元年[153],隶书,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的书法,堪称汉碑之上品。杨守敬《平碑记》云:汉隶气魄之大,无逾此。是研究汉代书法和历史以及封龙山祀典的宝贵资料。
《封龙山颂》评八
  《封龙山颂》隶书刻碑,又称《封龙山碑》,东汉延熹七年(164)十月立,纵1.66米,横1米。15行,行26字,无撰书者姓名。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一月,元氏知县刘宝楠发现于河北元氏西北四十五里王村山下,乃命工运置城内薛文清祠之东厢。因太沉重,截裂为二,后虽经嵌合,但裂纹可见。宋代洪适《隶释》、郑樵《通志略》有著录。
  传世旧拓本有初拓未断本断后拓本两类。初拓未断本,据刘文清所言,即刘宝楠拓赠丁俭卿的一本,拓本后有题识,并有丁俭卿及成蓉镜、孙继三跋。惜现在很少人能看到过这一拓本。至于断后初拓本约有几种:1、第十三行穑民用章字泐损,故初拓本无字。2字修补复得后,又末字下字完好。这些拓本,大约在道光末年所拓。《校碑随笔》载,拓本中字未损的为旧。上海艺苑真赏社有影印本。
  祭祀神灵的碑刻,以元氏五碑为最,五碑指《封龙山颂》、《祀三公山碑》、《山公山碑》、《无极山碑》、《白石神君碑》,为河北元氏县祭祀山神所立。
    《封龙山颂》用笔遒劲骏爽,沉着圆转,苍雄笃实,以峭激蕴纡余,以倔强寓款婉;结体方中带长,恢宏大度,宽敞奇倔;姿态奇拔毫达,宕逸率真,闲雅萧散。近人赵叔儒得力于此。清杨守敬《评碑记》云:雄伟劲健,《鲁峻碑》尚不及此也,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您需要 登录 后才可以回复,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QQ帐号登录
高级模式意见反馈
fastpost
关闭
111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