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搜索 高级搜索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9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见字如面到天涯咫尺”布心故事之城市记忆——通讯工具的变迁

Rank: 12Rank: 12Rank: 12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21-11-19 17: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从见字如面到天涯咫尺”布心故事之城市记忆——通讯工具的变迁

/ X) r. C* ^* b( N  \$ w
. [9 T. O4 o; Q' Z. _  过去书信车马慢,电报字字如金,无论篇幅长短总有着冲破书信笔墨的力量。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们的通讯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让我们和布心村民一起穿过几十年的光阴去看看她们眼中通讯工具的变迁。/ h+ I) q3 V. ?- a- M) ^. r

. J  b# Z2 O5 a7 C' c; a9 X9 f7 ?
  展纸研磨、挽袖立笔、笔画成字、字字成文,四十年多前,一封家书曾是布心村民寄托思乡之情的源泉。长路漫漫,一封家书常常要穿过崇山阻隔才能达到收信人的手中,仿佛时光凝固在了路途之中。村民刘乙娣说:改革开放之前,村民一般是用书信联系,因为交通不发达,传递书信是很难的,收信的时间短则几天长则要半个月,那时候“文盲”也比较多,要找识字的人来读,不容易。村民如果碰到急事就只能到邮电所发电报方式,电报是当时村民与外界联系最快的通讯工具,但是发电报价格按字数计算,非常昂贵,村民没有急事一般是不会使用的,只有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才会到邮局发送电报,那时收到电报非喜即忧准是大事。后来渐渐地有了固定电话,但是由于安装及通话费用非常昂贵,拥有一部电话的家庭少之又少让刘乙娣最为难忘的是村里人到村委接电话的情景。90年代末有了BB机、大哥大BB机一响立马奔向公用电话回电话的情景让人难忘。
/ }0 q5 E8 m5 l. x# p1 j, n  G
$ [5 O4 X5 P. J  l$ k
  村民凌艳芳经常和家人视频通话,说起这些年通讯的发展,她感慨万千:传呼机的出现为人们带来很大的方便,村里有人当时就买了传呼机,是摩托罗拉汉显的,当时就用这个传呼机。两三年以后又有了小灵通的出现,后来半智能机也出现了,她买了一台用了好几年。从此智能手机全面发展起来,在上面和亲戚朋友视频聊天就方便了,她也买了一台自己比较喜欢的智能手机。
7 `+ q/ u% x# l8 j! x
( `) ]5 ]+ d* S) z) ~5 T! r
  社工在和村民赖玉梅沟通中了解到,在赖玉梅家里至今还保留着一台大哥大,赖玉梅说:当时大哥大非常昂贵,开户费就要一万多,家里有一台大哥大的寥寥无几,握在手里活脱脱就是半块黑砖头,份量有 1公斤多,而功能只有一个,就是打电话。现年 76 岁的刘水珍见证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通讯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享受着通讯带给她的便利。刘水珍说:40多年前通讯极不方便,当初村里人有啥事都要用书信的方式联络,写一封家书最快都得一个礼拜,有特别紧要的事只能发电报,发电报也得三四天。改革开放以后,村民和亲戚朋友联系越来越简单,有啥事的话,随时可以用智能手机通话、视频,比起40年以前就方便多了。, ]! i4 S# g" M: ^) ?; P- t

6 L, s+ o: g7 n: C$ Q# v5 K( d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村民的通讯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手机已成了布心村民最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聊天、购物、学习、娱乐、视频、支付几乎占据了布心村民的日常,甚至远远超出了交流需求。从纸质信件、BB 机、大哥大、小灵通到今天的智能手机,通讯工具的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多来布心村的飞速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升。虽然时代在变,通讯方式在变,但永远不变的是布心村民浓郁的情感。* {+ ?+ m- c- V* ]4 w8 K! {

6 Q* D( i; I, \* V7 I- @
图片7.png 图片5.png 图片6.png
* D8 j; d# B" g
. n- L% ^# y* ?; `( v

( `) G: \8 `- t2 j3 ]0 t% 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关闭
111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