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 0 次
组织活动: 0 次
|
马上注册,知更多事,识更多人,玩转大深圳!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百科全书式传奇人物梁启超及其美学思想
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
罗国正
(2024年5月于广州)
梁启超“热”在中华大地经久不衰,主要因为他有丰富精彩而博大的人生历程,很多历史事件与他有紧密联系,产生重大影响、培育青年、后代的实例和留下很多让读者爱不释手、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名篇。他被评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戊戍变法领袖之一,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主要人物。
首先引起我注意梁启超的是小时候,每当吃饭时,就常听到父兄们谈论梁启超的故事和文章。我的父兄们是比较佩服梁启超的,并非常强调康有为对梁启超的重要性。我受他们的影响,少年时期就找到梁启超的一些文章来阅读。当时,梁启超给我的印象是:他才华横溢,文章里透出一股英气,文句开朗流畅,里面有很多知识、道理,鼓动力很强。在不久前(新冠病毒流行前),我受朋友之邀,到梁启超的故乡广东新会(也是中国著名的侨乡、陈皮之乡)进行书画创作(包括用陈白沙发明的茅龙笔创作),之后,游览了一些当地的名胜古迹,其中留下难忘记忆的有“梁启超故居”、涯门古战场旧址(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场海战)、“周恩来在新会”的陈列馆、陈皮批发市场、蔡李佛拳之乡(我在这里曾练练拳,邮政部门专门为我出了两款我打拳动作的邮票,并放在国家邮政部门正式出版的邮册上)等等。在此之前,我也曾多次到过新会游览,如:小鸟天堂(在一个很小的岛上,一棵榕树能独木成林,很多小鸟在这树上生息,我为它专门写过一首诗,此诗选入《罗国正诗词选集•第一卷》上)、圭峰山、陈白沙纪念馆(陈白沙是广东新会人,被称为岭南第一人,他的牌位被列于山东曲阜孔庙内,与历代帝皇、圣贤同被祭祀,他又是茅龙笔书法的创始人)等等,新会这方水土,可谓地灵人杰。综合这么多优越的条件,新会应该是比较容易出人才的宝地。梁启超就是在这方水土中渡过了幼年、童年和青少年。我参观了梁启超的故居后,进一步了解到梁启超是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有文化传承的人家。在梁的故居,我发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现象,梁的故居虽然也和很多农村房屋一样,背靠着山,但梁的故居背靠后面小山上建了一座塔,正对梁故居的背后。据当地人说这塔是当年日本人建的,我曾听过一个多年研究风水的人说,塔是用来镇龙的,这塔岂不是座在梁居所龙脉的中间?于是我们就开车上山看看这座塔。在这小山上,我们看得更清楚了,这塔正正对着梁宅背后的中间,另一面则正对着不远的圭峰山。我陷入沉思之中,想到梁启超五十多岁时,就被日本人开的协和医院错割掉一个无问题的肾,却留下一下有病的肾,这是导致梁启超早逝的重要原因。这么巧?这么玄?命?类似这样的情况,我知道的,也有多次。涯门海战场离梁的住处不远。据说,梁启超从小就受涯门的故事所感动,是激发他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一种精神力量。近年来,中国多种媒体、学校等单位,到处颂读着梁启超写的气势磅礴的名篇《少年中国说》,他培育青年、后代的故事广为流传。其中他的家教故事非常感动人,他共有九个儿女,被世人评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连公认为风华绝代的林微因也嫁给了他的长子梁思成等等。梁启超是一个百科全书式史诗般的人物,一生的活动、作品很多,下面我将他重要的和与历史事件有密切关系的经历简约介绍:
梁启超(1873—1929),是广东新会县茶坑村人,在普通的、家境较富裕、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家庭中出生、成长。他深受祖父梁维清的影响,三岁开始识字,以《四书》为启蒙读物,了解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祖父教他经世致用,为国家、民族、社会作出贡献。梁十二岁就一鸣惊人,中了秀才,十七岁就中了举人。1890年,他赴京会试结识了康有为,十九岁,入读康有为的“万木草堂”,在康的弟子中是最杰出的一个,常被合称为“康梁”。两人为戊戍变法首要人物。《马关条约》签订,消息传来,群情激愤。1895年,二十三岁的梁启超成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积极动员各省,上折朝廷拒和议,掀起了震惊中外的“公车上书”,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图强等主张,未被清廷采纳。五月,他与麦孟华等人,上书都察院,力反割台。六月,在京协助康有为创办宣传变法维新的刊物《万国公报》(十一月改名为《中外纪闻》),附《京报》发行,梁启超为该刊物主要撰稿人。七月,协助康有为创办“强学会”。十一月,《中外纪闻》被勒令停刊,十二月,北京、上海强学会被封禁,清廷将强学书局改为官书局,隶于总理衙门,专门翻译快报,梁启超被排斥局外。1896年,他二十四岁,三月,经吴樵介绍,与谭嗣同结识。三月离京抵沪,与黄遵宪、汪康年筹办《时务报》,于七月创刊。他任主笔,撰写《变法通义》等文,连续发表,影响巨大。世人始以“康梁”并称。九月,邀请谭嗣同为香港《民报》撰写《仁学》。与维新人士在上海集股创办大同书局。与谭嗣同、夏普佑倡导诗界革命。十月、赴澳门,助徐勤办《知新报》,年底始归。婉辞伍廷芳奏荐出使美、西、秘国参赞职,是年,结识黄遵宪、马相伯、严复、容闳、章太炎等。1897年,他二十五岁,南归探亲,经武昌时,拜唔张之洞,张欲罗至幕中,梁推辞返沪,仍主编《时务报》。四月他与汪康年、谭嗣同、麦孟华等在上海创立不缠足会。五月,所辑《西政丛书》三十二册出版。十月,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聘,任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经谭嗣同引荐结识唐才常。学堂学生中有蔡锷、林圭等。是月协助经元善、陈敬如等在上海创办女学堂。十二月,他致函陈宝箴,劝其据湘自立。1898年,他二十四岁,二月沙俄强索旅顺大连事件发生,他成为《湘报》八大董事之一,三月六日,他与麦孟华联合两广、云、贵、山、陕、浙各省举人百余名,上书都察院,请求坚决反对割让旅顺、大连湾给沙俄。二十八日,康有为发起保国会在京成立,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梁为此多方奔走。四月初,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制度。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决定变法,“百日维新”开始。五月十五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命呈《变法通议》,并授以六品卿衔,令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七月初十日,光绪帝准梁启超奏,在上海设立编译学堂。七月二十三日,湖南顽固派举人曾廉指责康梁鼓吹民权自由,大逆不道,上书将康、梁处死。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于瀛台,“百日维新”结束,经谭嗣同劝说,当晚他前往日本公使馆避难。八月初七日,在日本友人帮助下,他到天津,并乘日本军舰逃往日本。八月十三日,“戊戍六君子”被杀;八月十四日,清政府发布缉拿康梁的上谕。秋,日本友人宫崎、平山周等居间调停,希望康、梁与孙中山联合救中国,梁表示愿意,并与陈少白多次接触商谈。因维新派内部分歧,康不愿意合作,未成。十一月十一日,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撰《戊戍政变记》,在此报陆续刊登。1899年,他二十七岁,唐才常、蔡锷等十几人先后东渡日本追随梁启超。二月二十三日,清政府向日本政府交涉,不准康有为留居日本,日本外务省出面,赠旅费,劝康离开,康于是往加拿大。自康离日后,梁往箱根学习日文,广泛涉猎日本书籍,思想为之一变。四月二十八日,他与兴中会杨衢云再次商谈两党联合问题,无果。夏秋间,与孙中山来往密切,对孙甚为钦佩,倾向革命更明显。十一月,康有为得知梁启超倾向与革命派联合,勒令梁即赴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务。行前,孙中山爱重其人,写信介绍梁到檀香山后见其兄孙眉。十一月二十九日,抵达檀香山,为自立军武装勤王运动筹款。孙眉请梁为孙科启蒙。1900年,他二十八岁,清政府再命严拿康、梁。三月二十九日,致书孙中山,劝孙“宜稍变通”处理,“借勤王以兴民政”。1901年,他二十九岁,由澳洲返抵日本,《清议报》出版第一百册后,因火灾停刊。本期梁著《南海康先生传》,这年,在沪开办广智书局。1902年,他三十岁,正月初一,《新民丛报》在日本出版,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此后,梁对孔教思想有激烈批评,引起康极为不满。十月,《新小说》正式出版,梁发表《新中国未来记》,何擎一辑成《饮冰室文集》,梁作序文,是梁著作首次结集。1903年,三月二十六日,他在温哥华为维新会总会址工程奠基,并致祝词,其后,发表演说。四月十六日,维新会几百会员到车站欢迎他抵纽约,四月底,往哈佛拜访留美学生。五月初八,参观哈佛大学。五月十六日,访问美国外交部长约翰海。五月十七日,拜会美国总统罗斯福于白宫。五月二十一日,在费城参加该市保皇会大会。六月二十二日,至表雪地,了解到华侨受歧视的情况非常严重。十月二十三日,抵日本,维新会诸同志在大同学校开欢迎会。后写成《新大陆游记》一书刊于《新民丛报》。1904年二月,由港至沪,梁与狄楚青、罗孝高等筹办《时报》,为该报撰写《缘起》和《体例》。十月初五日,致书康,原则上同意筹谋暗杀西太后。1905年四月初五日,清政府军机处下令查禁《浙江潮》、《新民丛报》、《新小说》等书刊。六月,《饮冰室文集》重编本出版。十月三十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民报》从第一期起,便向梁启超所创办的《新民丛报》宣战。从此,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日益激烈。1906年,双方以《新民丛报》和《民报》为阵地。提出十二个问题,针锋相对激烈论战。七月初九日,清政府通过实际上是由梁启超起草的《考察各国宪政报告》。九月初四日,美洲保皇会宣布次年元月起改名“国民宪政会”。梁知后,主张用“帝国宪政会”名。1907年,梁三十五岁,康准备回国从事政治活动。夏,梁为组党事奔走于上海、神户、东京间。九月十一日,在日本组织政闻社,以《政论》杂志为机关报。十月十五日,《新民丛报》停刊。1908年,政闻社本部自东京迁上海。七月十七日,清政府命各省查禁政闻社,严拿社员。是月,政闻社解散,《政论》也停刊。十二月十五日,康来信,讨论倒袁,说袁贼“贿买御医”,“嘱下毒弑”之事。1909年,梁致函仲弟梁启勋,提及认为中国将亡于“半桶水”之立宪党。十一月初,十六省咨义局成立,其代表在上海开会,徐佛苏遵梁旨意与会,梁约每三日必有一手札,指导运动进行。是年,他因生活困难,专以读书、著述为业。1910年,正月《国风报》创刊,他撰写《叙例》;二月十三日,康来信,谈国外事业失败的情况;五月,国会二次请愿失败后,著文批评清政府阻挠国会开召,呼吁各界投入请愿,他认为开放党禁与召开国会二事,并行不悖;十二月十七日,康来信,谈及“帝国宪政会”改名“宪政统一党”之事。1911年,梁三十九岁,二月,为拟创办北京、上海两大日报筹款,在台湾受到父老欢迎;九月初八,致函徐勤,谈论武昌起义后,提出在新形势下的对策;九月初九,清政府下诏罪己,并令改组内阁,起草宪法,开放党禁;九月十三日,致函徐勤,提出“和袁、慰革、通满、服汉”八字大方针;九月二十六日,清政府批准袁世凯组阁,袁任总理大臣,任梁为司法副大臣,梁坚持未就职;十月初一,袁来电,请梁回国,“商定大计,共扶宗邦”;十月二十四日,吴冠英来信,建议梁不要此时出山,否则惹世人误解。1912年,梁四十岁,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1月10日,在上海成立共和建国讨论会,梁应邀参加。2月23日,致函袁,建议袁联合旧立宪派和革命派中分化出来的人,组成一个大政党,并提出借外债的利弊。3月10日,袁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孙在南京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7月,滇总督蔡锷和黎元洪副总统先后通电欢迎梁归国,请政府起用。8月25日,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等四大政治团体组成国民党,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8月27日,民主党成立,拥梁启超为首领。10月30日,北京国民党人开会欢迎梁返国,梁演讲《政党之精神与组织之艰难》。12月1日《庸言》出版,梁任主编。1913年2月24日,跨党加入共和党。3月20日,宋教仁被刺,22日逝世。梁发表了《暗杀之罪恶》一文。5月29日,共和党、民主党合并为进步党。梁被选为理事,黎元洪任理事长。6月15日,进步党召开讨论会,梁任主席,发表谈论时局演说。9月11日,国务总理熊希龄发表内阁名单,梁任司法总长。10月初,他起草《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书》。1914年2月18日,梁辞去司法总长职;2月19日,梁被任命为制币局总裁;12月27日获准辞去制币局总裁一职。1915年1月20日,《大中华》杂志创刊,梁被聘为主任撰述。当月,袁世凯之子袁克定宴请梁,向梁隐露要更变国体,求梁支持,梁认为复辟帝制必遭内外抵制。2月12日,袁世凯聘梁为政治顾问,他不接受。8月15日,蔡锷到天津访老师梁启超,在汤觉顿的寓所密商反袁大计。蔡准备前往云南,发动护国战争。师生二人相约:“功成不争地位,失败不逃外国。.”抱定牺牲的决心。8月20日,梁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驳古德诺变更国体之议,批评组织筹安会和帝制活动。12月12日,袁世凯复辟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18日梁抵上海,在沪留两月有余,筹划云南、贵州、广西三省之举义和运动,南京的冯国璋同情起义,梁并对蔡锷的军事行动有所指导,成为护国战争的军师。12月19日,蔡抵昆明,25日,云南宣告独立。蔡萼、唐继尧、李烈钧等通电讨袁。所发至各方面的电文,都由梁预先拟定。1916年1月1日,袁将总统府改为“新华宫”,改年号为洪宪元年。1917年,梁45岁,应总统黎元洪之邀,商讨宪法、内阁及外交问题。2月上旬,梁对时局提出五条建议:整理财政,收束军队,澄清吏治,维持教育,振兴实业。3月26日,致函临时国际政务评议会,主张立即对德奥宣战。4月,从中调解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冲突。7月1日,张勋拥溥仪复辟,恢复清末旧制。是日,致电冯国璋及各省督军、省长,反对复辟。7月3日,段祺瑞在天津马厂誓师,宣布讨伐张勋,梁亦参加。7月12日,“讨逆军”进入北京,张勋避入荷兰公使馆,复辟失败。9月17日,段祺瑞内阁成立,梁为财政总长。8月14日,北洋政府宣布对德、奥宣战。9月1日,护法的国会议员在广东召开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10月2日,致电两广督军,欲调解南北政府间对立。11月中旬,向北洋政府密呈财政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11月30日,梁辞去财政总长职。1918年春夏间,梁专心于著《中国通史》。11月22日,梁在天津寓所与胡适第一次见面。12月23日,梁启超偕蒋百里、刘子楷等人乘日本邮船,前往欧洲。2月18日,抵达巴黎后,观察巴黎和会之情况,并代表中国报界作舆论鼓吹。2月21日,在北京大学成立国际联盟同志会,被推为理事长,蔡元培等为理事。1920年3月中旬,致函徐世昌总统,请释放去年“五四”运动被捕的学生。4月,与蒋百里等组织共学社,编译新书,以“培养新人才,宣传新文化,开拓新政治”为宗旨。7月24日,致函梁伯祥等,商请罗素来华讲学之事。9月5日,创办讲学社。10月8日,致函胡适,谈《清代学术概论》已脱稿,并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观》提出评论。1921年1月19日,撰《复张东荪论社会主义运动》。秋,应南开大学之聘,主讲中国文化史。10月至12月,应京、津学校邀请,先后前往讲演七次。1922年,他五十岁。1月,《中国历史研究法》出版,以《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为题,向北大哲学社作讲演。从4月起,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进行二十多次学术讲演,内容涉及教育、美术、宗教等等。8月至9月,赴南京、上海等多地讲学。10月下旬,到东南大学讲授《先秦政治思想史》。1923年1月,发起创办文化学院,自任院长。5月20日,与康二度会晤。9月起,在清华大学讲学。11月4日,与同人创办北海快雪堂建成,梁亲临祝贺。11月,在北京中国大学讲学,谈中国人格教育之两大出发点:善论及性恶论。1924年1月,梁撰《戴东原先生传》和《戴东原哲学》。他与同人在北京举行戴东原诞辰二百周年纪念会。4月,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与蒋百里等欢迎印度诗人秦戈尔,胡适等四十余人作陪。9月13日,李惠仙病逝,梁作悼词,也考虑自己的后事,准备将来与夫人合葬的方案。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梁于14日亲自前往吊唁。六月初,“五•卅”发生后,极为愤慨,与朱启铃等发表共宣言,并写如何应付上海惨案等文。9月初,主持清华研究院;12月上旬,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926年1月5日,致信长子思成,谈林长民遇难及善后情况;18日,致书张国淦,请为林长民募集赈济之款。2月17日,患便血病,入德国医院治疗。3月16日,转入协和医院,经检查,确定是肾有问题,后来出了重大医疗事故,协和医院将梁无问题的肾割去,却将有问题的肾保留。9月中旬,就任司法储才馆馆长。11月8日,率松坡图书馆同仁纪念蔡锷逝世十周年。1927年,他五十五岁,1月26日给儿女们信中,提到主编《中国图书大词典》和《中国图书索引》二书。3月8日,康有为七十寿辰,梁往上海祝贺,并撰寿文和对联。3月31日,康有为在青岛逝世。4月17日,与其他门弟子在京举行公祭,并撰祭文和挽联。1928年,从6月开始,因病重,辞去清华研究院等各事。9月10日,开始编写《辛稼轩先生年谱》,编至辛稼轩五十二岁,为最后绝笔(10月12日)。1929年,梁五十七岁,1月15日病势垂危,嘱咐家人,以其尸身解剖,以供医学界参考。1月19日下午2时15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2月17日,京、沪同时开追悼会,文化界、军政界的要员几乎都出席,盛况空前。
下面选一首梁启超的诗给大家欣赏:
太平洋遇雨
一雨纵横亘二洲,
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
又挟风雷作远游。
注解:此诗作于戊戍变法失败后(1899年),作者流亡海外,前往美洲途中。
第一行:亘:绵亘,连接。太平洋东有美洲,西有亚洲。
第二行和第三行:反用苏东坡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句意。作者在戊戍变法后免遭难。
第四行:寓意远游是为了更好地保存有生力量,发展组织、势力,自己的壮志、理想没有改变,坚持为祖国变法图强。
这首诗是在诗人通过太平洋前往美洲的船上,遇上下雨有感而发,书写出诗人在变法失败后,侥幸脱险,但依然斗志昂扬,以豪迈的情怀,坚定不移的理念,“远游”并“挟风雷”,以实景结合自己的处境、心境而作,坚信正义的事业是不可扑灭,继续为自己的理想(为祖国变法图强)而努力奋斗!
接着,看看梁启超的主要美学观点:
1、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
2、“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
3、“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
4、“情感的性质是本能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本能的境界,情感的性质是现在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现在的境界。
5、“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
6、小说对感情教育的重要性:“一曰熏。熏也者,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小说则巍巍焉具此威德以操众生者也。”“二曰浸”,“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也。”“三曰刺。刺也者,刺激之义也。”“四是提”,“提之力,自内而脱之使出,实佛法之最上乘也。凡读小说者,必常若自化其贵焉,入于书中,而为其书中之主人翁。”
7、“今日欲改浪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8、“大而经济、心性、伦理之精,小而金石、刻画、游戏之末,几无一不与地理有密切之关系。”
9、“真美合一”,“真即是美”,“真才是美”,“求美先从求真入手”。
10、“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
11、认为中国书法是“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表现个性的美”,具有最高的艺术地位。
12、“诗界革命”,应“以旧的风格含新意境”,才体现“革命之实”。
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很多是从改良主义的立场出发,吸收了欧美的思想和中国的审美传统及一些佛教观念所组成,如果处理不够严谨、细致,很容易出现逻辑混乱。他注重美和审美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价值和地位,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中的一要素。强调爱美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生目的的部分。他认为美不是单调的。诉说或写出人生中的痛苦、黑暗,也可刺激美感的产生。有“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是反映生活的意义。他提出了“情感教育”的崭新课题。认为情感虽是本能的、现在的,但能引人超越本能、超越现在的境界。他指出,情感的作用固然神圣,本质上不能说善或恶,需经教育和熏陶,发挥其美善的方面,淘汰其丑恶的方面。他还认为,“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他非常强调小说对人的影响、支配作用,社会风气、民族性格都是小说造成的,对破除封建的传统观念起到启蒙作用。他也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的生活影响很大,几乎无一不与地理有关。在他的观念里,“真美是合一”的,“真即是美”。在艺术境界的问题上,他受佛学的影响,主张境由心造。他高度评价中国书法的审美价值,认为书法具有最高的艺术地位。在他看来,当时的“诗界革命”要以旧形式中含新内容。
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享有非常高的地位,有很多闪光之处,前面已作了一定的介绍,他在当时已有广泛的影响,并先后感染了很多人。但由于受到时代和他所代表的群体的局限,及当年整个世界对美学的理解还是处于较粗线条地探索阶段的认识水平上,所以梁启超的很多美学思想也很自然地存在一些缺陷、或逻辑上的漏洞。例如,关于“情”的问题,我认为,“情”既有即时的,也有回忆的,还可寄情于将来。人的“移情”是可以超越时空。“情”既有先天的、本能的部分,也有后天养成的部分,所谓日久生情,就是后天养成的。不同的情,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的是可以超越,有的是不能超越,不能一概而论。小说的作用是非常之大,但他过分夸大了小说的作用,认为小说具有对人、社会风气、民族性格有支配作用。那么,怎样解释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诞生之前的人、社会、民族呢?怎样理解人的先天结构的规定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人、社会、民族的影响呢?还有社会制度、科技发展和军事活动对人的深刻影响等等。梁启超把“真美合一”、“真即是美”的观点明显是错误的,因为真与美是两个根本不同的范畴。真里面既有美好的事物,又有丑恶的事物。很多腐臭的、血淋淋的事物,是非常真实的,在现实和历史上屡见不鲜,这是常识。所以,不能把真与美等同,而且不是所有的美都是真实的,如美梦、有的朦胧美、有些理想化的艺术品、童话故事等等。他主张诗要从内容上革命,保留旧的形式。我认为,无论是古今中外的诗歌,其优秀的部分,都需要有的人去继承、发展、光大,无须将它们革命。因为有的优秀艺术样式和内涵,具有永恒性,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被淘汰或消亡。只有对是“糟粕的、无生命力的诗歌”才进行革命。同时,也应有一部分人进行“诗歌革命”的探索,不但在内容上,还可在形式上进行“革命性”的探索。现实中,确有成功者,虽然人数极少,多数是失败者,这也证明“诗歌革命”是有路可走得通的。人们应清醒地知道:文学主体有自身的发展逻辑,不会因某种势力的利用作为工具,而改变其性质和总的发展态势。虽然,很多势力都公认文学是非常优秀的工具,企图充分地利用。但是,文学的本质是人学。文学之树,只有在人的现实生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里不断吸取养分过程中才会常青。文学一旦离开了自身的属性,就很快枯萎。………,从总体来看,我主张有条件的人们,多找找与梁启超的相关事迹和他的文章来看看,认真研究他的美学思想,是可以增长不少的知识的,从中可以汲取精神的养分。
从人生美学的角度来阅读梁启超,我有十点的感悟:
第一,及早开发智力、及早成才,是为人生有机会进入美好境界的重要基础。
梁启超的人生,可以说是起步早、起点高、起跑快,这受他祖父梁维清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他三岁开始识字,教他将来能经世致用、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使他从小就开发了智力,耳聪目明,饱读经典,他十二岁就一鸣惊人,中了秀才,十七岁中了举人,………,审美的境界不断提升,在青少年就有了这样的基础,可以说是前途无量。
第二,从小就立志为国家、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用这样宏伟的抱负和博大的情怀建立起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来构成崇高而充满魅力的人格,在沧海横流、风云变幻中始终保持英雄本色。
梁启超所处的年代,是风雷激荡、波诡云谲、
社会高速变幻。他的活动和写作也随着时势的节奏显得非常之紧密、快速,这是一段充分体现大浪淘沙的时期。来自各个方面对梁启超的各种引诱非常之多,他长期是多方面势力的争取对象。如果没有坚定而高尚的人格、很强的毅力和才干,随时会被淘汰。但他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什么角色,始终坚守要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富强而奉献的精神,拒绝或辞退了很多高官厚禄和各色各样的诱惑,去追求理想,显示出高尚的人格。
第三,遇上有丰富学问、经验、并大有作为的导师、或引路人,这是迅步迈入高层次的平台,将事业带进成功上升的阶梯。
康有为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康有为在当时肯定是被公认的国家层面上的一流的具有政治号召力的人物,梁鹿超能虚心拜他为师,康有为又高度重视和器重他,从此就迅速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在人们的印象里,“戊戍变法”、“百日维新”几乎是与“康梁”并称,他们俩可谓是维新派的双剑合璧。梁启超的影响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和放大,政治资本和人脉关系有了很大的收获。在那个年代,是非常讲究论资排辈的,梁启超这样年轻就取得了第一辈的最前资格,加上优秀的才华,以后做很多事,就顺理成章了。
第四,树立目标,形成核心班子,网罗人才,培育骨干,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演说、发表文章、出版相关刊物,团结和凝聚志同道合的人,是大多数社会运动的推动能量。
人们可以从“康梁”合作的系列社会运动到以梁启超为首的系列活动中看到这种推动功能,里面包含着方法、步骤和基本的样式。其效果体现在追求的目标、核心人物、团队综合能力的发挥和客观形势的结合上。最终的胜利者,还是得民心、顺应历史潮流一方。
第五,有效地使生命能健康、长寿,是在实现宏大目标征途的“持久战”中,必不可少的奋斗本钱。
梁启超的活动和写作非常繁忙,很明显在劳与逸方面安排得不够理想,得了多场大病,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果,尤其是在得了严重的肾病后,在协和医院出了严重的医疗事故,将无问题的肾割掉了,却留下有问题的肾,这导致他过早去逝,这样的教训是深刻的,也向世人敲响了警钟。这都确证一句名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第六,有效地解决生活、各项活动所需的资金和各种条件,是跃出日常琐事的藩篱,专心一意将事业向前推进的后勤保障。
从梁启超自幼读书学习,到成家立业,要养活十多口人,单就家用的开销就数量不少,更何况是他从事非常之多的各项社会活动的开支更是庞大,大家看看他的人生经历就可以知道了。他基本上都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能大部分地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但到了他生命的后期,还须以写稿来挣取费用。很多有志之士,之所以最终没有取得成就,甚至一事无成,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办法解决费用的问题。由此可知,“以战养战”,有效地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不然的话,成了“经济上的流寇”就非常麻烦。“必需能源”、“后勤保障”,是人生美学的重要课题。
第七,在重大的转折关头,能作出正确的选择,是取得美好成果的关键。
梁启超从童年起至自然生命的终结,有很多非同凡响的选择,很多的选择都体现在他的生命和历史的转折关头上。认真研究、思考他的选择,会使人们感悟出梁启超之所以成为重要的人物的种种原因。这是人生美学的典型案例,他的一生给人们太多的启示了!
第八,迅速高效地跃升活动平台,有能力策划、组织、指挥大型的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是树立威信、确立领导地位的重要途径。
梁启超天资聪颖,三岁开始识字,在家庭、家族的平台上已耀眼,祖父就开始培养他,十二岁就一鸣惊人中了秀才,已在乡县平台上耀眼,十七岁就中了举人,就跃上了省级平台,拿到了进入国家平台的入场券。十九岁入读康有为的万木草堂,二十三岁就成了康有为的得力助手,进入了国家层面的活动,参与“公车上书”,结识了一大批在国家层面活动的有识之士,二十四岁就被公认“康梁”是“百日维新”主要的两个领袖之一,……。人们可以从梁启超大量的经历看到,他的活动范围不但在国内,还走向国际,参与的界别涉及到党、政、军、学、艺、新闻、出版等等,很多活动都是由他亲自策划、组织、指挥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加上他独有的人格魅力、卓越的才干和广阔的审美视野,在社会上的威信很高,成了各种集团、势力的争夺对象,这些都使他在自己的团队里确立了领袖的地位。
第九,有人格魅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写出了大量具有审美价值的原创作品,对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构成文化巨人的重要元素。
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是持久而巨大的。梁启超一生,世人给他很多荣誉、职称、衔头,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他身上有很多构成“文化巨人”的审美元素,他一生从事大量的工作都与他学习文化、传播文化相关,读书、写文章、演说、讲学、办报、开出版局、教育学生和他的子女、做宣传发动工作、与各界人物的交谈、辩论等等,占去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财力。有人统计过,他一生写文章就有1400万字,这是非常巨大的工作量,很多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是留给世人巨大的文化遗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第十,影响和培育青年、后代,是决胜未来的战略。
梁启超将心思和目光放得很阔很远,在影响、培育年青人、后代方面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和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文稿,至今还有很多人讲述和传颂。他通过多种场合对青年进行讲学、演说、通信、谈话,写出系列的文章,激励了无数人为理想、为民众、为祖国、为民族而努力奋斗。他的名篇《少年中国说》就高度地、艺术地反映出他的决胜未来的战略思想。尤其他对自己子女们的谆谆教导,感人至深,在他大量的文稿中,其中家书就有400多篇,超过100万字,很多内容都能较全面地体现出他如何使子女们健康地成长,做有文化内涵的人。能更好地成人成才,为社会、民族、国家做出贡献。他的九个子女都具有这样的品质: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懂得感恩、报恩的情愫;分辨是非的理智;嫉恶如仇的正义感;诚实守信的本分;不卑不坑的骨气;勇于担当的责任心。大家都公认他九个子女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这确是世上难得。梁启超用他的人格魅力和大量事实成为人间的楷模,在影响、培养年青人、后代方面也是范例。现实世界以大量的事实反复证明这样的道理:要想决胜未来,影响和培育好青年和后代,是重大的战略。
梁启超可谓是人中龙凤。他处在风雷激荡、时局瞬息万变、矛盾错综复杂、到处刀光剑影、城头随时变换“大王旗”的年代。在必然与众多不可预测的偶然突发事件中,很多人物都迷失了社会发展方向,加上利欲昏心,就更容易乱了阵脚,而梁启超能在这现实中不断学习、适应、调整、努力活动,紧跟历史前进,追求真理。还需在感念师恩与面对出现的新形势中,作出艰难的平衡和选择,在各种动态的客观条件罗网里与跃出制约牢笼中奋进,既有春风得意之时,又有身心疲倦落叶知秋之感。这正如任何英雄人物都不可避免地受现实条件所限制那样,同时也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遗憾。虽然,人和事在不断地千变万化,尽管梁启超走的路线是很多的曲折、起伏,但他为祖国的富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对未来满怀着信心和美好希望的心始终没有改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活出了百科全书式、史诗般的人生,有很多经典的故事让世人去感悟,留下大量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文稿给世人学习、欣赏。这是他留给世界非常宝贵和巨大的精神财富。他的精神和人格光辉,将长留人间!
(责任编辑:詹邓 严建中)
|
|